哈利波特吧 关注:952,738贴子:14,769,493
  • 13回复贴,共1

【杂谈】重读《被诅咒的孩子》后我在想些什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献给罗琳女士,感谢她在让哈利陪伴我们成长之后,继续通过小阿不思为我们答疑解惑。


IP属地:北京1楼2020-09-12 15:42回复
    【写在前面】
      本楼是由一个非文学专业也非舞台剧爱好者的HP粉丝兴之所至而产出的(伪)分析,毫无专业素养,警惕粉丝滤镜,不涉及舞台剧剧透,但涉及剧本剧情。
      写作初衷是弥补剧本和舞台剧之间损失信息而造成的理解偏差,但鉴于我也没看过舞台剧,所以一切内容都基于对文本的联想和对作者意图的揣测,不具备必然合理性。希望自己有生之年可以达成看剧的小目标,也欢迎已经看过的同好批评指正。


    IP属地:北京2楼2020-09-12 15:49
    回复
        第一次阅读这部剧本时间非常早,16年《被诅咒的孩子》刚刚面世,我就迫不及待地买了一本来读,结果如同大多数原著粉甚至电影党一样,感到大失所望。剧本内充满了与小说自相矛盾的设定、雷人的人物关系、无力吐槽的行为逻辑、人物形象滑塌崩坏、甚至都不是罗琳亲笔……以至于怒称其为“倒霉孩子”。
        大约一年之后,我偶然结识了一个同为HP粉的朋友。她不但走遍了英国的外景拍摄地,还去现场看了舞台剧,对其赞不绝口。她的极力推荐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困惑。我开始意识到,自己也许遗漏了什么东西。舞台剧的剧本不同于小说,从根本源上来讲,即便它单独出版了,仍旧属于半成品。剧本需要配合舞台上的布景、音乐和演员的表演才可称之为一部作品,人不会仅根据歌词来评价一首歌的好坏,同样也不应该用剧本来评价一部舞台剧。
        当我在阅读这些干巴巴的台词的时候,极有可能因为缺乏氛围和语气而放错重点,从而使得罗琳(包括其他两位执笔者)想要表达的东西扭曲、失真。
        今年在准备哈利40岁生日贺文的时候我又额外读了一遍中文版,加上她之前给我的一些提示,或多或少感受到了一些很不一样东西,所以专门写一篇杂谈,既算是纪念一下与舞台剧失之交臂的遗憾,也算是为暂时无法到现场观剧的哈迷提供一些理解这部作品的思路。


      IP属地:北京3楼2020-09-12 15:50
      回复
        0.理解《被诅咒的孩子》的大前提
          鉴于我自己是个作者至上主义者,对罗琳补充拓展旧有设定并无太过强烈的抵触。
          黑魔王有女儿这件事虽然惊悚了一点,但还不至于无法忍受,BUG一样的时间转换器仍然存在逻辑冲突,好在它对主题的影响不算太多。不论是从简单粗暴的“剧情需要”还是“未禁止既为可能”出发,这两个关键点设置好了,剩下的故事就顺理成章了很多。
          凡是涉及时间回溯的故事,都很难实现完美自洽。HP3是罗琳本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亲笔写时空旅行的故事,通过设定限制——不能更改已经发生的事(铁三角也没有进行这种冒险的冲动),将整个故事的逻辑框架基本搭圆了,但在《被诅咒的孩子》一书中,一切都变得截然不同。戴尔菲想要黑魔王重临世界,阿不思想要父亲对他另眼相看,既然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意愿去“修正”历史,旧有世界观也没有从根源上杜绝此类可能,那又会发生什么?
          换言之,这部作品从一开始就是关于“另一个结局”的故事。我们经常疑惑的那些问题(赫敏和罗恩是不是最佳伴侣?西弗勒斯·斯内普能不能活下来?)就是这本书的起点,它在向所有对大结局心存疑惑的人进行解释——对书中的那些遗憾、牺牲和错误,是否存在更好的解决方式?


        IP属地:北京4楼2020-09-12 16:03
        收起回复
          1.斯莱特林学院的波特先生
            在整个系列之中,狮子与蛇的对抗像他们的旗帜一样泾渭分明。小天狼星加入格兰芬多是在追求“光明”,于此相对应的,小阿不思进入斯莱特林就属于“离经叛道”。但如果循着七部HP的主线缓慢探索,就会发现,我们以为的“主角正义”和“阵营冲突”随着哈利的(或许也是罗琳的)成熟不断减弱,到大结局的时候,他已经明白被分入斯莱特林并不意味着一件糟糕的事,但世界上的其他人(以及身为旁观者的我们)还在沉迷“刻板印象”、坚守“固有正义”。
            学院归属并非争论的核心,阿不思的优秀与平庸亦不是,在我看来,这个设定给读者以“雷人感”的根源在于它违背了所有人的预期——孩子理应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在小詹姆和小莉莉这种典型的粗线条、好养活的孩子的对比之下,心思细腻,且各方面的都技不如人的阿不思变得更加敏感,但对于英雄儿女来说,失败都是原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违和感的根源。
            小阿不思只是一个被选中的、被设置成对照组的孩子,清晰地映射了和哈利成长过程中截然相反的挣扎。作为跟随哈利成长起来的读者,我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这种传统模式下的不易,却很难对这种不熟悉且描述简略的艰难产生共鸣,因此无法理解阿不思作为“救世之星不成器的斯莱特林儿子”产生的自我怀疑、自我放逐的情绪,也就不明白他为什么会选择拯救塞德里克,为什么会在与父亲关系极度紧张的同时,渴望向他证明自己。
            初看之时,大家都很容易关注到小阿尔和哈利之间的差异,随着剧情的深入,才会发现他身上也闪耀着与哈利相似的勇气、善良和执行力。只不过,哈利青少年时期就有着N刷伏地魔积攒下来的斗争经验,但成长在和平年代的小阿不思对荣耀背后的危险和责任都缺乏明确的认识,冲动之下采取的英雄主义行为看起来宛如石乐志。
            最后一点,也是令我更加相信罗琳女士想要传递的一个观念源于阿不思自己的感慨:即便他在平行时空中曾进入了格兰芬多,他们的父子关系一样糟糕到令人发指。从根源上来,造成父子两人隔阂的并非学院,而是他们先天性格和后天经历的差异。正如我们不能将《被诅咒的孩子》中故事的起因归咎于小阿不思“意气用事地”选择了斯莱特林,也不该将《哈利波特》正传中铁三角的形成简单归因于哈利先行拒绝了德拉科·马尔福的握手——
            小阿不思和斯科皮即便在不同的学院也会成为好友,而哈利和赫敏、罗恩只要相遇,就注定会结伴同行。
            格兰芬多的波特和斯莱特林的波特各有各的幸运,各有各的不幸,但相比起那条迷人的岔路,既有的一切才是他们最遵从内心的选择。


          IP属地:北京5楼2020-09-12 16:04
          收起回复
            2.关于罗赫:假如他们失之交臂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的确怀疑过,看起来极为不般配的罗恩和赫敏到底是不是最佳的伴侣(罗琳本人也许都曾有过类似的疑惑)?这种反传统的CP,除了能带来反差萌之外,是否真的能够长久、稳固地结合?但是看完之后,这种不确定感消除了。我突然明白,确认两个人适不适合在一起,不应该看两个人真正在一起之后如何发糖,而应该看两个人假如没有在一起会多么遗憾。
              《被诅咒的孩子》恰恰给出了这个可能。
              阿不思第一次尝试干预过去,罗恩和赫敏在三强争霸赛的舞会上一起跳了舞(他们觉得彼此不错,但仅限于朋友,没有更多),然后造就一个罗丝并不存在的世界。罗恩变成一个严肃古板的中年人,赫敏则变得偏执又刻薄。虽然我们不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但当他们在楼梯上擦肩而过,两两相望时,产生的那种深沉而杂糅的情愫、那种“也许有可能”的朦胧感却让我印象极为深刻。在他们又一次干预过去后,遭受侮辱的塞德里克变成了食死徒,杀死了纳威·隆巴顿,直接导致伏地魔的胜利。赫敏成为一个咄咄逼人的斗士,罗恩则是她忠实可靠的跟随者,两个并肩战斗许多年后才意识到,彼此其实本可以成为伴侣。两个遭受无数失败和痛苦的人,临死之前的一吻令我非常动容。
              因为罗赫之间存在很多的看上去“不般配”的地方(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会这样觉得),但爱情本身并不一是加减乘除的公式,而是诸多有形无形的东西彼此叠加,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男才女貌、门当户对是所有人对婚姻最表层的想象,但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形式。
              如果“能够持续性地、逐一化解矛盾”还不足以证明罗恩和赫敏在一起的合理性,就看看他们分开过后的世界吧,那种怅然若失的遗憾远远超过其他配对带来的满足。按照我个人的理解,罗赫最让人不满的地方或许恰恰就是:他们真的在一起了。毕竟,口嫌体直是人类通病——得不到的东西最美好,BE的CP才是最真的(此处应有GG&AD)。
              至于哈赫……在第一个版本的平行世界中,赫敏单身一辈子都没有嫁给他。CP?不存在的。


            IP属地:北京6楼2020-09-12 16:04
            收起回复
              咻 今天先这样 歇歇再写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0-09-12 16:17
              收起回复
                3.任何牺牲都不应被冠以“无谓”之名
                  一直有为斯内普写分析的想法,但由于这个人物性格过于复杂,而且有太多分析珠玉在前,所以迟迟不敢动笔。直到《被诅咒的孩子》给了我一些额外产生的触动,才下定决心将感想付诸于笔。
                  其一,把斯内普的所作所为理解为对莉莉的爱和愧疚是对这个人物的贬低。不论何时何地何种立场,他都愿意为了创造一个可能存在的美好世界献出生命。
                  其二,斯内普身上独行者和殉道人的气质注定他与光明格格不入,只能在黑暗中提灯夜行。天蒙蒙亮时,烛火必将熄灭,所以死亡是西弗勒斯唯一的结局。
                  对我而言,战败AU最大的惊喜莫过于斯内普“重生”。通过与斯科皮跨越历史的对话,他得知了哈利·波特的儿子继承了他的名,也意识到自己无缘见证黎明。阿不思·西弗勒斯确实继承了两个伟大的名字,因为它们的主人都在知晓命运的结局后,仍然具备坦然面对的勇气。
                  “告诉阿不思·西弗勒斯——我很骄傲他延续了我的名字。”
                  在长达数十年的隐忍后,这是斯内普最为明显的情绪表露,也顺理成章变成了第一个让我念念不忘的泪点。教授知道了,不论是在哪个世界中,他知道自己的牺牲有了价值,完成了赎罪和对自己灵魂的救赎。
                  然而,现实令人沮丧的地方在于,HP世界中绝大多数人赴死的时候并不会像他一样做好准备,更不确定自己付出的高昂代价是否有助于最终。因此这一小节的标题既属于斯内普,也属于更多的无名者,他们有的人在临终之前奋力反抗,有的毫无征兆猝然离世……但不论形式如何,他们牺牲都不是“无谓的”。死亡不以弗雷德、卢平、多比、疯眼汉、科林的面貌出现,也可能会用赫敏、罗恩、亚瑟、乔治、麦格的名义顶替。《被诅咒的孩子》用一种惊心动魄的方式告诉我们:为了避免损失而不择手段地拯救所有人,只会让悲剧更难收场,因为“每一条生命都值得被挽救”并不等同于“每一个人都能够被挽救”。
                  出发之时,小阿不思对塞德里克并不了解,但到最后,他只能亲眼见证那个在迷宫之中都会对他们伸出援手的男孩永恒地折损在光阴中。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20-09-13 09:29
                收起回复
                  4.平行宇宙:消逝的可能与最终的结局
                    除了设定本身,大部分的雷人感源自于几段重要剧情,包括但不限于哈利如同拿了卢修斯·马尔福台本一样用权势威胁麦格教授(“惩治这所学校”),正直善良的塞德里克之后选择成为食死徒(杀了纳威·隆巴顿),赫敏没有当上魔法部长就变成一个刻薄又恶毒的单身教授(给格兰芬多疯狂扣分)。谁也不能否认其中有舞台剧效果的需要——在短时间内用过激的手段硬凑矛盾,但对我而言,这些堪称惊悚的支线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义——它们发生在被篡改后的世界中,换言之,它们或许存在,但最终并未发生过。
                    选择是危险的,因为“哪怕最细微的时刻,最细微的变化,都会产生连锁反应”。
                    “为什么某某某要死去?”
                    “XXX怎么会发生?”
                    “谁和谁可不可以在一起?”
                    ……
                    在哈利一行人经历的过去中,任何差池都会导致未来的改变,与其在每一个问题上追根溯源,不如直接回到一切开始的地方——
                    其实,1981年的万圣夜,哈利正站在山顶上。他看着伏地魔走进自己在戈德里克山谷的家中,但最终什么都没有做。
                  这是本书中最大的泪点,也是让这部作品最能称得上“值得”的瞬间。我在看到这一幕时,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它弥补了之前所有的缺陷和低迷,取代了全部的沟壑和曲折,在情感上极致隐忍,却创造出至高无上的高光时刻。同样的问题从脑海中疯狂冒出:woc为什么要这么伤害他?他做错了什么?竟然要接受这种考验?目睹1981年万圣夜悲剧的发生?哈利这么好怎么可以这么虐?……
                    我们无比清晰地知道,没有谁比哈利更想冲进去阻止伏地魔,但他却选择了亲手扼杀可能。因为七本HP原著讲的是少年时代的热血故事,是面对威胁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这本外传是关于成年人的责任,是面对诱惑时“知其可以而不为”的克制。当他们屡屡见证面目全非的世界,当所有人的幸福变成押在历史肩上的赌注,当我们知道此刻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和平需要依靠无数次危险又真实的博弈来维系,没有人敢轻易做出改变。
                    这部作品是在通过反证的手法告诉我们:当下的现状也许并不完美,但它是所有人竭尽所能才获得的、最好、最好的结局了。正如那位朋友给出的评价:“这部剧是对于之前七本书的补充,也是对大结局的解释。”“塞德里克变成食死徒”、“哈利威胁麦格教授”等等情节是途径而非目的,比起关注它们为什么会发生,更重要的,应当是意识到它们不曾发生。
                    支线的可能有千千万,最终的结局还是熟悉的模样。
                    这才是《被诅咒的孩子》真正令人欣慰、感动和释怀的地方。


                  IP属地:北京25楼2020-09-26 23:23
                  回复
                    5.人设崩坏的几种解读
                    由于雷点过于集中,这里还想要额外分析一下二人组首次干预过去后产生的第一个平行时空:
                      阿不思和斯科皮破坏火龙项目→罗恩和赫敏错过→罗丝未出生→赫敏性格扭曲→哈利威胁麦格
                    在我眼中,这个世界中最可怕的不是赫敏和罗恩命运的改变,而是对哈利形象的无形歪曲。阿不思怀疑他父亲是不是受他们影响“改变了”的时候,剧本作者却通过斯科皮之口盖章:“我相信你爸爸完全还是老样子。魔法法律执行司司长。跟金妮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我们理应意识到,表征的影响往往不是最重要的。哈利的人生轨迹看似“正常”,但本质已远非从前那样,以至于金妮都曾直白地表示“你的心是古往今来的巫师中最伟大的一颗,我不相信你的心会告诉你这样做”(言外之意:哈利,你OOC了)。如果一定要在这个世界观下寻求逻辑,我倾向于认为,哈利是在一个没有赫敏制约的魔法部中变得更加独断专行、刚愎自用,赫敏也因为脱离了平衡制约走向了完美主义的极端。
                      危险的是,赫敏和罗恩的显著反常可以被读者轻易识别,哈利身上这种隐蔽、微妙、看似合理的歪曲却对他形象的损害非常严重。结合书中斯科皮(全程智商在线)和德拉科(实力护犊子)的表现,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两位作者其实是马尔福家的拥趸,因为相比之下,阿不思和哈利从各个角度上去都像是失败父子的代表。


                    IP属地:北京27楼2020-09-26 23:29
                    回复
                      【结束语】
                        HP是典型的成长系列,但伴随年龄增加,明媚的亮色必然会一点点减少。《被诅咒的孩子》虽然不是罗琳执笔,其中还有不少熟悉的味道,比如:拯救世界的关键人物必然是几个孩子,因为巫师界的成年人一如既往地不可靠XD。只是此时此刻,已经成长起来的我们变得更挑剔——既无法无视少年冒险故事中对于逻辑的弱化,又不简单地满足于“好看”和“开心”这种感性的评价。
                        即便带着浓厚的粉丝滤镜非常严重,用“哪怕觉得不合理也会以自行合理化的方式接受”的宽容的心态去审视这部作品,还是存在许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
                        1、时间旅行的设定仍然存在硬伤(当阿不思和斯科皮利用时间转换器改变过去后,没有跟随他们旅行的戴尔菲还记得之前发生的事)。
                        2、整部作品对于斯内普(在乎的不只是对莉莉的赎罪,也有希望世界更好的愿望)和对德拉科(深爱自己的妻子,甚至不在乎马尔福家因此绝后;保护自己的儿子,不管用什么手段)的塑造都非常成功,对照之下,让四十岁了还像十四年一样的赫敏(把时间转换器这种危险的道具藏在书里还被俩小孩找到了的魔法部长)和哈利(完全不懂如何和孩子沟通的父亲)显得相形见绌。虽然不能指望铁三角在每一方面都是完美的,但是这个差距总让人觉得有点微妙。
                        3、罗丝的人设有点让人失望,看上去太过刻意、自我、而且具有显著的刻板印象。先是因为自己是格兰杰-韦斯莱就一板一眼地在火车上评估挑选朋友,而后因为一些不是他的原因就先对斯科皮预设排斥基调。
                        4、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产生的小推车女巫往事有些突兀,而且戴尔菲战斗力的强大让人有点不好接受。虽然是为了戏剧冲突吧,但是弱化了波特,就相当于弱化了伏地魔,这是什么样的战斗力循环怪圈。
                        ……
                        虽然类似的缺陷还有很多,整体而言,我仍旧觉得它是一部值得阅读/观看的作品。当哈利以中年人的姿态出现时,很多人都选择了避开,不止是因为作品本身的瑕疵,更是为了保留童年时代的美好印象。然而,不听、不看固然是一种选择,成长、成熟还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没有谁会是永远的少年。哈利如此,我们也一样。
                      ————【END】————


                      IP属地:北京29楼2020-09-27 22:51
                      回复
                        【结束语】
                          HP是典型的成长系列,但伴随年龄增加,明媚的亮色必然会一点点减少。《被诅咒的孩子》虽然不是罗琳执笔,其中还有不少熟悉的味道,比如:拯救世界的关键人物必然是几个孩子,因为巫师界的成年人一如既往地不可靠XD。只是此时此刻,已经成长起来的我们变得更挑剔——既无法无视少年冒险故事中对于逻辑的弱化,又不简单地满足于“好看”和“开心”这种感性的评价。
                          即便带着浓厚的粉丝滤镜非常严重,用“哪怕觉得不合理也会以自行合理化的方式接受”的宽容的心态去审视这部作品,还是存在许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
                          1、时间旅行的设定仍然存在硬伤(当阿不思和斯科皮利用时间转换器改变过去后,没有跟随他们旅行的戴尔菲还记得之前发生的事)。
                          2、整部作品对于斯内普(在乎的不只是对莉莉的赎罪,也有希望世界更好的愿望)和对德拉科(深爱自己的妻子,甚至不在乎马尔福家因此绝后;保护自己的儿子,不管用什么手段)的塑造都非常成功,对照之下,让四十岁了还像十四年一样的赫敏(把时间转换器这种危险的道具藏在书里还被俩小孩找到了的魔法部长)和哈利(完全不懂如何和孩子沟通的父亲)显得相形见绌。虽然不能指望铁三角在每一方面都是完美的,但是这个差距总让人觉得有点微妙。
                          3、罗丝的人设有点让人失望,看上去太过刻意、自我、而且具有显著的刻板印象。先是因为自己是格兰杰-韦斯莱就一板一眼地在火车上评估挑选朋友,而后因为一些不是他的原因就先对斯科皮预设排斥基调。
                          4、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产生的小推车女巫往事有些突兀,而且戴尔菲战斗力的强大让人有点不好接受。虽然是为了戏剧冲突吧,但是弱化了波特,就相当于弱化了伏地魔,这是什么样的战斗力循环怪圈。
                          ……


                        IP属地:北京30楼2020-09-27 22:52
                        收起回复
                            虽然类似的缺陷还有很多,整体而言,我仍旧觉得它是一部值得阅读/观看的作品。当哈利以中年人的姿态出现时,很多人都选择了避开,不止是因为作品本身的瑕疵,更是为了保留童年时代的美好印象。然而,不听、不看固然是一种选择,成长、成熟还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没有谁会是永远的少年。哈利如此,我们也一样。
                          ————【END】————


                          IP属地:北京31楼2020-09-27 22:53
                          收起回复
                            @Sepian
                            其实现在我对于倒霉孩子的态度也蛮纠结的,因为对于读者而言,需要借助额外“解释”才能理解的作品无疑是失败的,所以我最开始看的时候也觉得它很糟糕。但关键在于,不论是篇幅有限还是舞台效果,本身都是舞台剧的固有要件,因为自己只看了半成品就开始批判同样让我觉得不太合适(这也就是我写这篇帖子的目的:帮助没法看剧的人理解主题)。根据我同学的讲法,搭配上这些效果之后(比如对特定画面的强化和弱化、催泪向BMG)会让人觉得这些桥段并不算突兀。不论是塞德里克同学变成食死徒,还是哈利4年都没能成功get到他儿子缺什么,核心原因都是这个剧本没给过程,假如这部作品叫《阿不思·波特与被诅咒的父亲》三部曲,大概我们就多少能理解了。毕竟我们跟哈利共情了十几年,而这个熊孩子才几幕剧,还颠覆了很多旧形象。
                            四个学院的特质问题,我觉得罗琳的处理始终有点微妙,因为哈利虽然能讲出斯莱特林也有优秀的人这样的话,但罗恩在旁边还在强调学院,这一度让我觉得非常不适,就好像兜兜转转一大圈,结果大家都回到原点一样。最开始我勉强将其理解为罗恩的玩笑,但是看到《被诅咒的孩子》,我感觉罗琳默许的的19年后世界中,偏见或许仍旧是普世化的基调,而站台上的哈利只是“装”了一秒的智者(这里不排除代笔者夹带私货的可能,下面详细说)。
                            回到剧本本身。经过仔细的对比和深思熟虑,我现在深刻地感觉这里面的人物被非常隐蔽地扭曲了。波特父子关系如果用铺垫问题还能勉强接受(而且设定本身已经埋了足够分量的冲突),包括赫敏在内的很多传统正面人物都被无形降智了。如果用剧情需要也可以强行解释,但偏偏斯内普、德拉科都被显著升华了。这本里面的斯内普是典型的“平行世界斯内普”,他真正意义上见证了伏地魔的胜利,所以变得更“好”我可以理解。如果放到原著内,单就讨论他最后的目的就可以进行一场辩(si)论(bi)。我个人比较站的是缺陷且偏执的反英雄,用人话来说,是碰巧目的指向了正确的方向,但他本身的意图并不在此,所以我只是觉得这个人设有意思,但一直没有特别喜欢他。而“平行世界哈利”(就是那个威胁麦格的冷酷家长)就是一种更诡异的延伸,只是方向跟斯内普的提升完全相反了。


                            IP属地:北京43楼2020-09-29 22: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