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枪虎豹骑吧 关注:32,187贴子:1,634,828
  • 5回复贴,共1

对萧鼎修改诛仙的评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宣泄情绪,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我简要分析一下《诛仙》这部作品的优缺点,相信优缺点讲清楚以后,对这次修订的评价如何也会有一个相对理性的看法。
讨论这本小说,是离不开时代背景和萧鼎的创作背景的。诛仙开始连载于2003年,但直到2007年才完结,对于一本只有150万字的网络小说来说,从现在的视角来看,这个创作周期是非常长的。
萧鼎创作开始时,网络小说的主流盈利渠道依然是线下出版,而他真正完结这本书的时候,网络小说整个盈利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线上支付的模式已经非常成熟,我们熟悉的不少网络小说作者,在这四年中迅速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模式,例如《邪气凛然》、《佛本是道》、《星辰变》、《神墓》、《回到明朝当王爷》、《无限恐怖》甚至稍晚一些还有《斗罗大陆》、《斗破苍穹》等等。从创作时间上,其实《诛仙》距离这些典型的网络小说并没有多远。但是我们直觉上,萧鼎是比跳舞、唐家三少、辰东等更“古早”的网络小说作者,这种印象的产生,根本上就是诛仙创作思路、写作方式相对当代主流的网络小说的根本不同,他更偏向实体书的风格。
因此,《诛仙》这本书的前中期主体上是为了迎合线下读者准备的,在审美趣味、剧情逻辑设计上和典型意义上(男频)网络小说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一是情节节奏相对更平缓;二是感情刻画更细腻,因为对于实体书读者来说,它的粘性比网络小说读者强得多,既然买了一本书,只要这本书(大约10-20万字)范围内有高潮就可以,不像网络小说要时时刻刻注意埋钩子;同时它的阅读连续性也相对更强,抒情段落在情绪上也不容易被打断。但是这两点在《诛仙》后期有了一定的改变,这种改变部分原因可能是受到了时代的影响,部分可能是萧鼎自身状态的改变,这个稍后我会展开讨论。
众所周知的是,《诛仙》前期借鉴和参考了大量《笑傲江湖》中的设定和情节。张小凡与田灵儿的感情是参考了令狐冲和岳灵珊,碧瑶显然是任盈盈的某种映射,笑傲江湖贯彻全书的正魔之争,诛仙主线也是正魔之争,令狐冲作为气宗弟子学了偏向剑宗的独孤九剑和魔教的吸星大法,张小凡作为道家弟子就学了佛家的大梵般若,拿到了魔教的噬魂棒,甚至令狐冲用吸星大法吸人内力,张小凡就用噬血珠吸人精血等等。
然而我在此处想要指出的是,张小凡的性格和令狐冲是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张小凡的性格,可能更类似郭靖,“刚毅木讷”。这个人物在塑造上,可能极大地投射了萧鼎自身经历,那种天真木讷、执着以及面对爱情,面对自我实现的不甘心,很像是当年刚刚毕业的青年人,因此,这个人物在前期(第一、第二卷)把握得还是比较好的,因为萧鼎写的是“自己”,从逻辑到感情上都通顺,但是到了第三卷及之后的“鬼厉”阶段,人物就已经逐渐走向崩坏,一是因为这个人物的经历已经脱离了萧鼎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体悟;二是因为写作时间拖得太久,萧鼎功成名就来的太快,他对于这种逆境和挣扎的心态已经脱离的太久了。
在上面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下诛仙的优缺点。
首先是设定上。如果满分是十分的话,我觉得诛仙在设定上可以给到8分,这也是诛仙最大的优点。萧鼎明显在背景设定上花费了很多功夫。例如他对山海经的化用,他对世界地图的刻画,对不同地区人物在生活方式、形态上区别的描写,让世界显得非常真实。他在第一、第二卷章节中,借用佛教、道教原典,编写书中佛道修行的哲学和思路,让整个修炼体系显得自洽;在文中他对于诛仙世界的历史,往事点点滴滴的讲述,极大的丰富了故事的厚度。这种设定上的用心是很难得的,作为对比,同期的《星辰变》、《神墓》等作品,以及稍晚一些的《斗罗大陆》、《斗破苍穹》,在设定上都带有比较强的“网游感”,整个世界在没有主角的时候,仿佛就像是静态的,是没有历史的,阅读的时候,就不如诛仙有探索的乐趣。相对于设定狂魔梦入神机的《佛本是道》,诛仙设定方面又没有喧宾夺主,不至于为了设定的铺陈,把人物全变成工具人。总之,在设定方面,诛仙是非常优秀的,有效地平衡了设定的厚度和篇幅,提供了一个具有真实性,让观众充满探索欲望的世界,而且我认为,这种设定上的优秀,也是诛仙游戏能够迅速得到改编的重要原因。
相较于设定上的优秀,诛仙情节设计上优点和缺点都比较明显。诛仙剧情总体可以分为几个段落,张小凡篇可分为,七脉会武、死灵渊探秘,流波山遇险和青云山正魔大战4个段落;鬼厉篇大致分为,天帝宝库寻宝、南疆延请大巫师复活碧瑶、青云山兽神之乱、天音寺宽恕普智、义庄决战道玄5个段落;最后加上第三幕的张小凡退魔的青云山决战,是个比较明显的三幕剧结构。在上述10个大段落中,一共3个段落是青云山大战,而且都是大段故事的最高潮,都是以诛仙剑阵收尾,看起来颇有些“黔驴技穷”的味道,但是这三场决战,萧鼎尽力写出了不同。我们就以这三场决战为例子,讲讲他剧情安排上的优缺点。
青云山正魔大战诛仙剑阵第一次出场,以先声夺人,而且这个故事巧妙在,正魔大战在魔教安排内奸,兵对兵将对将开打,道玄重伤请出诛仙剑清场完毕,读者以为情节走向舒缓的时候,穿插“草庙村”灭村之谜,诛仙剑第二次出场,碧瑶“献祭”,一个更大的高潮涌现,这也是我觉得萧鼎设计最好,情节安排最优秀的一个段落。
兽神之乱到青云山决战之前的这一大段剧情,作为读者来说,是非常“散”的,缺乏冲击力和吸引力,如果是网络连载,这一大段其实必然要掉订阅的。但是写到大决战,正道三宗,魔教残余势力,兽妖大军都齐聚青云山,总算酝酿出高潮的感觉。而安排巧妙在他的双线叙事,前期铺垫的天机印终于解开,道玄用威力绝伦的诛仙剑的时候,鬼厉、鬼先生和万剑一、林惊羽也打一场清算过往恩怨的战斗,最后通过从天上掉下来的诛仙剑,鬼厉打断诛仙剑结束这个段落,构思也颇为巧妙。但这一段整体却远不如前面一段。第一是滥用抒情,特别是张小凡出现的段落,大段大段抒情,严重挤压了情节正常的叙述;第二是人物动机成谜,兽神进攻青云山的动机不清晰,鬼先生暗算万剑一的行为令人费解,后续突然出现的天音寺救援小队更是莫名其妙;第三是双线强度差距太大,从烈度上,鬼厉和万剑一的打斗,略强于鬼厉与林惊羽的打斗,而又远远弱于道玄和兽神的决战,这样的双线,给与读者很强烈的割裂感。诚然,鬼厉实力较道玄当然差得远,但是鬼厉与万剑一的冲突,给人一种为了打而打,为了B格而打的感觉,不仅缺乏悲壮感和烈度,在道义,价值,人物弧光等层面上,也极度违和。
最后张小凡的青云山人前显圣,个人觉得这算是全书烂尾的标志——没有铺垫出战斗的绝望,前期张小凡与自我的和解非常牵强,张小凡丝毫没有牺牲,这场打斗除了塑造一个天下无敌的张小凡,没有任何意义。
总之,相对于第一卷的娓娓道来,柳暗花明的情节设计,用对话、行动刻画人物的写作技法,越到后期,萧鼎越依赖于抒情,情节合理性和设计的精致程度也有了明显的下降。另外,相对于主线前期相对紧凑,聚焦主角的叙事,后期的诛仙视角频繁转换,节奏比较凌乱。诛仙同时还遗留了比如焚香谷、魔教、鬼先生、周一仙等在内的大量谜团,猜测至少砍掉了焚香谷、魔教两个大情节段落,改写了南疆巫族段落,从而导致结构上显得比较混乱,也有太多的坑没有填好,这也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最后是人物方面。一句话总评就是配角优于主角,遗憾大于优点。田不易、道玄、苏茹、碧瑶等人物塑造是比较出彩的,林惊羽,鬼王,苍松,万剑一,秦无炎,毒神、曾书书等人物,刻画出了他们的特点,也算瑕不掩瑜。但是兽神、小白的塑造,缺乏行为逻辑和动机;周一仙、小环的塑造,没头没尾,缺乏交代。而重量级的是张小凡、陆雪琪的塑造,个人觉得是比较失败的,阅读体验上,陆雪琪形象单薄,感情铺陈生硬,张小凡行为逻辑前后严重割裂。
重点说说张小凡。虽然现在的读者特别喜欢搞CP党争,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诛仙》不算是一本以爱情为主旨的言情小说。和金庸的小说类似,诛仙更多的是一个人物成长的故事,感情只是他成长的一个侧面,很重要,但是并不唯一,但毫无疑问,诛仙必然是一本大男主小说,张小凡垮了,这本书就垮了,其他任务塑造得再好也救不回来——这一点很像神雕侠侣电视剧,杨过拉垮了(如黄晓明),其他人再优秀也没有用。
张小凡形象在大竹峰阶段其实相当不错,刚毅木讷,朴实善良,坚守承诺,还有一股冷幽默。最重要的是,张小凡虽然不聪明,但是他愿意思考,在鬼王化名万人往提出了“道魔”之辨以后,张小凡很认真地去思考,有一点家国情怀,也有自己浅显的看法——到此为止都很好,完全立得住。但是后面渐渐就走向了崩坏。
张小凡-鬼厉,这个名字变了,人设几乎也彻底变了,我们先不讨论鬼厉对碧瑶的感情问题,鬼厉身在魔教,又厌弃魔教,杀人无算,又不愿意杀人,这种矛盾是非常强烈的。然而割裂的地方在于,作为鬼厉时,萧鼎刻画出的还是张小凡的正常性格,深情,木讷,某种程度上善良——甚至于对杀人取血复活碧瑶都于心不忍,这又和鬼厉背景设定的作为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从逻辑上,鬼厉身在魔教十年,身在青云也有四五年,对双方其实都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他应该继续自己“张小凡”阶段的思考,什么是道,什么是魔,但是鬼厉并没有思考,他的境界完全停留在入魔之前,甚至还有所降低,他入魔了,就按照魔头来要求自己。而萧鼎对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理解,似乎也在字面意义上理解。书中反反复复借其他人的口说鬼厉惨,甚至让兽神也说鬼厉惨,但平心而论,鬼厉自己杀伐决断,不知道害的多少人妻离子散,即使人家是魔教之人,难道个个都罪大恶极?书里的野狗因为有忠义,加上鬼厉与炼血堂的香火情活下来了,但是不知道多少个“野狗”,明明罪不至死,也死在了鬼厉手下,这种一面杀人盈野,一面自怨自艾,总归是有点双标和虚伪的。更无厘头的是,鬼厉对小白说,“世界上最毒的是人心”,但是整本书,真心实意要害鬼厉的,似乎也没有,普智是受到了噬血珠的侵蚀,道玄是受到了诛仙戾气反噬,鬼王单纯是要一统天下,因此这个“毒”,也有些无从谈起。
而张小凡变成鬼厉,又变回张小凡的这两个转变过程,也有些令人失望。张小凡变成鬼厉,最大的原因是发现了普智屠村的真相,其次是受到摄魂和噬血珠的影响,最后才是碧瑶之死。但是普智屠村,本质上也是因为噬血珠——发现问题没有,噬血珠作为一个外物,是问题的根源,也就是说,这种矛盾是完全外生的,他缺少一个内在的转变动机。而最后鬼厉变回张小凡,恰恰也真的是通过无字玉璧和玄火鉴化解戾气。这就好比,超人大战蝙蝠侠,根源是卢瑟挑拨,而不是因为两人价值观冲突,两人和解也是因为他们母亲都叫玛莎——小说当然可以这么写,电影也可以这么拍,但是这样深度就实在太低了。
最后谈谈感情问题。虽然网上热火朝天地讨论碧瑶和陆雪琪孰优孰劣,但我觉得,诛仙感情塑造的都不好,比较牵强和YY。包括碧瑶、陆雪琪在内,金瓶儿,小白甚至小环,都莫名其妙地喜欢张小凡,这种设计本身就带有很强的YY色彩,要分析碧瑶和陆雪琪这两个角色,我们就从张小凡的感情变化的时间线,来分析他的几段感情:
第一段对田灵儿的暗恋时最明确也最具体,刻画最完整,读者最能感同身受的。
七脉会武和死灵渊期间,对陆雪琪的两次舍身相救,带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毁色彩,很难说他对陆雪琪有多深的感情,但是陆雪琪应该说对张小凡是有一定感情的。
滴血洞情节前,张小凡和碧瑶的感情应该是止于好奇和“见色起意”,滴血洞生死与共以后,张小凡对碧瑶的感情应该是以同情和理解为主,碧瑶对张小凡应该是吊桥效应的因素,有了一定的爱情。
狐妖和满月古井这个桥段,本身稍显冗长拖沓,工具感极其明显,就是给张碧感情铺路,以狐妖的感情隐喻张碧的感情,但是其实有些操之过急,从情感逻辑上,张小凡在古井里看到的,怎么想都应该是田灵儿——但是基于作者的设定和需求,我们认为张小凡走出了失恋阴影,逐渐对古灵精怪的大小姐碧瑶产生好感也无不可,不过显然,这里距离爱情还是有点距离。
最后是重头高潮戏,即碧瑶挡剑而死,这个成立的前提时碧瑶对张小凡的爱情基础必须非常深,碧瑶必须是类似金铃夫人一样极端激烈的性格,这种爱情的铺垫前文并不足够,或者说,张小凡和碧瑶的爱情,从逻辑上应该是先经历考验,逐渐深刻了以后,才适合搞这种生死与共的戏码,而碧瑶的性格人设,从前文滴血洞来看,也不像是金铃夫人那种容易上头,为了爱不惜一切地样子,所以我虽然觉得这个情节很震撼,但是从感情上,这种操作还是操之过急了。
到了碧瑶死后,鬼厉对死去碧瑶的感情,应该是一方面有一种“白月光效应”,一方面是愧疚和遗憾,但是萧鼎写得不好,萧鼎刻画的鬼厉,看起来像是个抑郁症患者,时时刻刻把“我很苦”,“我很爱碧瑶”挂在嘴边,或者说用旁白反复强调,但是行动上,鬼厉似乎更多的只是自怨自艾,碧瑶只是一个寄托罢了,鬼厉与小白、与陆雪琪的互动,有时候甚至要对方提示才能想起碧瑶,由此就看到他“深情”的成色——这就很像黄易笔下的浪翻云,时刻强调他“极于情”,对亡妻纪惜惜念念不忘,但这种感情似乎只存在于台词和旁白里,行动上浪翻云转眼就和名妓怜秀秀双宿双飞。所以我想鬼厉对碧瑶的感情,大概也和浪翻云对纪惜惜的感情差不多,爱肯定是爱的,但是远不如他自以为的那么深情,不过萧鼎比黄易好一点就在于,他自己意识到了。
最后是鬼厉接受陆雪琪,这个感情铺垫反而倒是够的,时间足够长,矛盾冲突足够多,“考验”足够多,也让人物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感情归属,这段感情的难点,也只在于张小凡走出自己的心魔,放下对碧瑶虚假的深情。所以鬼厉变回张小凡,陆雪琪和他的感情就水到渠成。——逻辑上是合理,但是萧鼎在表达上远远没有做好。鬼厉(张小凡)和陆雪琪的感情,从七脉会武时期开始就充斥着抒情,然而他们相处的描写,时常给人一种舞台剧一样的疏离感,萧鼎本人显然是想当成官配来写,但是萧鼎对张小凡投射了太多的个人感情,YY过度,以至于他的人设割裂严重,显得假。
总之,碧瑶、陆雪琪从情节安排上,都是过度YY的感情,仅从剧情安排上,两个女主的人设都存在工具化倾向,萧鼎正确的处理,我觉得应该是纠正张小凡人设上矛盾断裂的问题,如果仅仅是删除与碧瑶的感情联系,其实是背道而驰了。


IP属地:上海1楼2024-05-18 23:15回复
    沙发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5-19 12:43
    回复
      讲的挺好的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5-20 01:27
      回复
        对文笔要求高的读者,诛仙是读不下去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5-20 16:43
        回复
          建议分楼发,还真没见过这么长的发一起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5-21 13:21
          回复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5-22 01: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