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吧 关注:3,686,328贴子:98,891,665

节日文化故事(连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节日文化故事
李流范 编著
内容提要
节日是民族的根基和信仰的结晶,是团结和谐的载体,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是引人注目的重要事件纪念。国庆更是国家精神的节日,节气文化历史厚重,宝贵财富润泽至今。本书从节日文化的视野出发,精心编纂数百个国内外有关节日的趣味故事,文字达30余万,精选图片近百幅。内容丰富,图文兼备,生动有趣地向公众传播节日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文化知识,使人耳目一新。本书是节日文化方面所做的新探索,希望这本通俗读物能为人们增长知识丰富生活有所帮助。


IP属地:河南1楼2024-03-08 10:22回复
    前 言
    “节气”中的节,《说文》解释说,就是竹约。约,缠束也。以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节日,就是自我节制、管束、停顿的日子。中国的节,一般都是停下来,通过古老的仪式过节,追思先人之德、念旧、调整和谐与亲人、邻里、朋友、同事的关系,或闭门思过,或饮酒叙旧……春节从祭祖开始,清明思念祖先、端午纪念忠孝和古代诗人、中秋怀念亲人……所有的节日都是要回到对先人、历史、经验的纪念、沉思。
    “节气”中的“气”是风的意思,在古人眼中,就是阴阳之气的激荡和相争。节日和天气运行、气候变化、万物生长有关,寄托着生命感悟、人类欲求和心灵安慰,是人神沟通的时刻,是传统民俗之美的绝佳体现。节日功能有四个。一是春祈秋报,祈祷农作物成长丰收。二是男女的情爱欢好;三是关乎生命。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
    节日是生活的歌,是历史事件的雕塑,是人类发展的记忆,是日月碰撞的火花。据不完全统计.充满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节日纪念日有近2000个,华夏各民族的统一节日有700多个,可见节日文化之厚重。中国人们常说节日包括节气和节日纪念日等。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它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节日是民族根基和民族信仰,团结和谐是节日文化的明确追求。
    节日是一种提醒:在无谓的忙碌中,不要忘了,生命中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节日的味道是一种让人们切实感受到民胞物与、家国情怀的文化体验。从个人、家庭到民族、国家,节日在大众生活中不断延续着文化血脉,凝聚起全社会和谐、团结、向上的精神力量。
    节日是人民的盛会。比如,国家节日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国庆是个一个国家精神的象征。过大年是国人世代生活的歌。地方节日则是地方政府的要操办的大事,而家庭的节日则是每个家庭的大事。节日连着社会生活,每个人的休假就是天大事。本书向您介绍中外重要节日的由来、传说以及相关事件和纪念活动等,以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期望和提醒参考。
    节日之歌年轮月令准时钟,竹子拔节吻碧空。春夏秋冬天运力,童青中老日行躬。家国喜庆欢歌酒,生命张弛挺鹤松。日子当成节日乐,佳节巧化美诗彤。


    IP属地:河南2楼2024-03-09 09:22
    回复
      目 录
      前言
      目录
      第一章、中国传统节日
      1、春节除夕起 守岁年夜欢/14
      2、春节风俗/15
      3、初一到初十,天天是节日/16
      4、元宵节是中国狂欢节和传统情人节/20
      5、正月二十五仓神填仓节/22
      6、二月初二龙抬头 十二花朝节/24
      7、清明节 中国传统祭祖节/25
      8、清明节 踏青游乐正当时/27
      9、端午祭贤安康 龙舟娱乐狂欢/29
      10、端午节还叫诗人节女儿节/31
      11、端午生态日和有关动物/32
      12、六月六晒书晒衣节/34
      13、万家团圆中秋节/35
      14、中秋节成世界节 天涯共此时/37
      15、重阳登高敬老 传统源源流长/38
      16、重阳节中华父亲节与老年节/40
      17、七夕变情人节 牛女助乞巧/41
      18、七月十五盂兰盆节青苗节/43
      19、入伏及计算 夏冬九九歌/43
      20、三月初三上巳节修褉文化节45/
      21、腊八节的由来及习俗/48
      22、春节:先秦不吉利 当今世界节/49
      23、古节辟邪防疫 当今卫生健身/51
      24、传统节日的比拼和争论/52
      25、让传统节日生生不息/54
      第二章 中国24节气
      1、中国二十四节气由来/56
      2、二十四节气音韵流淌/58
      3、二十四节气入非遗 中国第五大发明/60
      4、二十四节气地域性与北京城/61
      5、二十四节气:自然时间的秘密/62
      6、二十四节气与古代历法/64
      7、春秋待序二十四节气之美/66
      8、二十四节气还跟得上气候变化吗/67
      9、节气难琢磨 气温变化多/68
      10、节气韵味 人生最好是小满/71
      11、秋分是中国农民丰收节/72
      12、春雨惊春晴谷天/72
      13、夏满芒夏暑相连/75
      14、秋处白秋寒霜降/78
      15、冬雪雪冬小大寒/81
      16.二十四节气三候图解/86
      第三章 中国民族节日
      1、苗族节日多/90
      2、蒙古族敖包节及马文化节/93
      3、毛南族的传统节日/95
      4、瑶族盘王节 民俗表演惊心动魄/96
      5、侗族吃相思、祭萨节和喊天节/97
      6、多彩节日的藏族/99
      7、羌族新年夬儒节及莎朗舞/101
      8、珞巴族旭独龙节/103
      9、回族的三个传统节日/104
      10、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107
      11、哈萨克传统节日/108
      12、吉林满族开江鱼节/110
      13、京族哈节 古风遗俗/110
      14、傣族泼水节/112
      15、彝族祭火节和荞菜节/113
      16、佤族狂欢节和剽牛节/116
      17、壮族陇端节和女子太阳节/118
      18、高山族的传统节日/120
      19、水族端节,越过越有滋味/122
      20、多民族孟连神鱼节万人捕鱼/124
      21、土家族的传统节日/124
      22、独龙族唯一的节日卡雀哇/126
      23、傈僳族节日/127
      24、锡伯族西迁节抹黑节/130
      25、景颇族目瑙纵歌节寻根祭祖/131
      26、纳西族的传统节日/133
      27、哈尼族年首扎勒特、吃扎扎节/135
      28、怒族仙女节山林节/136
      29、其他民族节日/137
      30、56个民族传统节日一览/146


      IP属地:河南3楼2024-03-10 09:04
      回复
        第四章 国际节日
        1、元旦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新年/150
        2、世界卫生日及健康类纪念日/151
        3、世界心脑病日与急救日/154
        4、世界的未来:各种儿童纪念日/156
        5、三八妇女节和国际寡妇日/159
        6、防止战争和环境国际日/161
        7、世界环境日、山岳日和厕所日/162
        8、国际学生日和世界青年节/163
        9、世界水日和湿地日/165
        10、国际古迹遗址日和博物馆日/166
        11、世界大笑日、微笑日和问候日/167
        12、世界精神卫生日/169
        13、世界邮政日、电信日和信息社会日/171
        14、国际数学日和世界计量日/172
        15、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和世界海洋日/173
        16、国际素食日与营养平衡/175
        17、国际消除贫困日和幸福日/177
        18、世界志愿者日和献血者日/178
        19、世界无烟日和国际禁毒日/180
        20、国际诚信日和世界后悔日/181
        21、世界睡眠日:睡眠时间都去哪了/184
        22、世界社会工作日和国际秘书节/185
        23、世界旅游日和国际母语日/186
        24、世界读书日/187
        25、世界粮食日牛奶日和勤俭日/189
        26、世界传统医药日/191
        27、世界社会公正日和人权日/192
        28、国际体育日和奥林匹克日/193
        29、世界篮球日、足球日等球类纪念日/195
        30、世界各地的国际瑜伽日/196
        31、国际残疾人日和失踪者日/197
        32.世界艾滋病日和反歧视午餐日/199
        第五章 世界各国节日
        第六章 社会类节日
        1、健康第一 中国诸多健康日/258
        2、中国全民营养周/260
        3、中国公民道德宣传日诚信日/261
        4、同学节学习节日记节/262
        5、5.12全国防灾减灾日/264
        6、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和科普行动日/265
        7、教师节等职业类节日/266
        8、全民健身日徒步日/267
        9、国耻纪念日国防教育日/268
        10、烈士纪念日 国家公祭日/269
        11、星球大战日 球迷理财节/270
        12、慈善良德中国几多公益日/271
        13、全国法制宣传日 错案警示日/273
        14、世界接吻日和12种情人节/274
        15、让座日邻居节不老节/276
        16、世界向人体条件挑战日/278
        17、澳洲中国节:铭记中国人的好/279
        18、与伟人有关的几个纪念日/281
        19、4.24中国航天日/283
        20、开渔节渔灯节祭海节送灯/284
        21、香港图书馆节玩转创意/285
        22、中国考古日 建城纪念日/287
        23、中国各类经济文化节/288
        24、二七罢工二二八和巴黎起义纪念日/289
        28、其他节日/294


        IP属地:河南4楼2024-03-10 09:10
        回复
          八、清明节 踏青游乐正当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阳历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气文化丰富多彩
          唐伯虎在诗中说:“过了中秋月不明,过了清明花不好。花前月下且高歌,急需满把金樽倒。”清明可谓二十四节气中,最具有诗意的节日之一。
          清明:踏青戴柳留华年,四月清味品人间。清明节,大地渐暖,清风拂面。清明文化除了感恩怀念先人逝者之外,还有灵动的踏青与美食文化。清明踏青郊野,荡秋千、放风筝、戴柳花、画彩蛋、食青团,清明诗会、清明茶会,我们在清明时节对话历史、亲近自然,融洽亲情。清明成为我们健康身心、激扬生命活力的时节。
          鬓插青柳留红颜踏青
          古人讲究顺应时气,要以主动的姿态顺应,进而促进时气的流行。踏青、蹴鞠、秋千、放风筝……都是清明外出活动的好选择,在这场与过去和自然的对话中,缅怀生命、拥抱新生。
          如果说过节过的是“仪式感”,那么插柳或戴柳就是古人在清明踏青时护佑生命的仪式行为。在四野一片苍茫之际,柳树最先吐出新绿,并以易栽易活的生存特性,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因此在古人观念中,柳树并非普通林木,而为春季应时佳木,得春气之先。
          民谚曰:“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青柳留春,人们以结成球状的柳枝或柳叶戴于头上,吉祥又有生气。鬓插青柳,是为了表达对青春的挽留,“留青”,也就留住了“红颜”,留住了生命的气息。
          品味四月艾草青团
          清明节有特色“食俗”——蒸青团。将新鲜的艾草、青麦取汁,和以糯米粉制成皮,再包以豆沙馅料蒸熟,便可食用。清明吃青团,也与时令养生息息相关。艾草有平喘、利胆、消火、抗菌、驱寒等功效,适合春寒料峭的初春季节;麦苗的青汁则有去油解腻、消食降火的功效,可以消解冬天积蓄的油腻,让人们在初春干燥的季节降火消食迎接炎热的夏天;糯米则是温补食材,可以平衡上述食材,补中益气、健脾养胃。
          清明节气菜和春茶
          民间谚语讲“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不时不食”的说法自古有之,意思是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清明节气菜:温拌豆芽配摊黄儿。在陕北地区,到了清明这天,家家户户都不生火,吃“摊黄儿”“燕燕”等冷食。“摊黄儿”就是直接摊开煎熟的黄色面糊,由玉米面和小米面,再兑上些白面摊制而成,把三种面搅拌成面糊。封上保鲜膜,静静的等待一夜的发酵。第二天,将面糊放在叫“黄鏊”的工具上慢慢煎熟。
          清明茶是清明时节采摘的茶叶嫩芽,色泽绿翠、叶质柔软,茶叶中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香气四溢、味道醇厚,是饮食民俗中的养生佳品。苏轼曾写下“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诗句。
          清明是节气与节日合体
          清明,是古老的农事节气,同时也是重要民俗节日。它是中国人自然时间观念与人文时间观念的融合,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地位。
          清明兼具人文和自然两大内涵,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它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


          IP属地:河南7楼2024-03-13 08:46
          回复
            九、端午祭贤安康 龙舟娱乐狂欢
            端午是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孩子们嘴角沾着豆沙粽的糯米粒儿,听着妈妈从龙舟竞渡讲到屈原自沉的故事,这一幕,曾经在百年前、千年前无数的家庭中,无数次出现。
            端午节来历的三个版本
              屈原的传说。在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作为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汉北偏僻的地方。公元前278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来到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时年约62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伍子胥的传说。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辅伯嚭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自杀。子胥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孝女曹娥的传说。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小渔村,村里姓曹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一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大雨,舜江洪水暴涨,曹娥父怕错过渔汛出江捕鱼。曹娥在家不放心,一次次跑到江堤上瞭望。太阳快落山了,曹娥从她父亲的伙伴口中得知:突然一个大浪,把她父亲的小船推进漩涡,让水冲走了。曹娥一听拔脚朝下游追去。她在江边来回哭叫。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看见她爹在跟水搏击。曹娥纵身向江水扑去。又过了三天,人们在下游十多里的江岸边,发现曹娥和她的父亲。曹娥能找回父亲的尸首,把他负到江堤边,曹娥死了,孝心感动了乡亲,他们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女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据说,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每逢这一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许多人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端午节习俗
            传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于水中,以驱蛟龙,于是形成了包粽子的习俗。端午节在洛阳又被称为重午节、蒲节。这天清晨,人们就纷纷在大门、屋门上插艾叶、柏枝,作避邪驱蚊蝇之用。大人给幼童们的手腕、脚脖系上五色线,并给他们穿上绣有蟾蜍图案的肚兜,可驱走不利之物。另外,这天,人们要喝雄黄酒,大人们用手指蘸酒在幼童的额头画一个“王”字,然后将酒涂在他的手心、脚心、双鬓、胳肢窝等处。小孩还要穿上白底红帮的绿蛤蟆鞋,鞋上绣着醒目的大蛤蟆。香囊,俗称香草布袋,也是这天不可缺少之物,人人都会戴上一个,有粽子形、塔形,鸡心形或小动物形状“五毒”香囊,有的妇女要在鬓上插石榴花,芳香四溢。
            端午节可以祝福快乐
            端午节一些人会收到端午节不能祝愿快乐,只能祝福安康的提醒,因为这是纪念屈原投江的日子。俗话说,无病乃是福,无债即发财。一个人平安无事、身顽体健,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再说,端午节已经变成法定节假日,利用这难得的闲暇时光,探亲访友,驾车旅游,或者读书敲键盘,都是让人其乐融融的赏心乐事。
            人们不仅互相祝愿节日快乐,还要开动脑筋“搞搞新意思”,比如能不能同时把它设定为诗歌节,让大家有意识地在这个节日里,通过组织的活动,领略诗歌之美,让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一些文化内涵,培植文化上的新认知。
            端午节赛龙舟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现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水上娱乐项目,也是一项集环保与健身为一体的运动。沈从文在短文《端午日》中,描写了极为热闹的端午节场面,展示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饭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比赛竞争。
            乾隆帝奢华过端午
            端午节,清朝乾隆皇帝过节吃粽子的场面,就足够有排场。端午节当天,宫中用膳全部吃粽子,叫“粽席”。乾隆皇帝面前要摆上一千余个粽子,供他享用。据乾隆十八年的膳单记载,当年乾隆皇帝膳桌上足足摆了1276个粽子,堆起来像小山一样!另外,皇后桌子上也要摆上400个粽子,其余人等如皇太后、妃嫔等,待遇则要差一截,再加上祭祀拜神和文武大臣们食用的粽子,以及分给太监宫女等的粽子,以致宫中的御膳房都忙不过来了。乾隆特意写诗评价皇家米粽子:“粽席蒲觞苓令辰,天中景物一番新。”
            吃粽子前皇帝要喝菖蒲酒,赏众人喝雄黄酒,皇帝使用的是带有“艾叶灵符”纹饰的餐具。膳后用的茶果,是桑葚、樱桃等适时的鲜果。皇帝的奢华与老百姓的路有冻死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IP属地:河南8楼2024-03-14 10:24
            回复
              十、端午节还叫诗人节女儿节
              端午节历来还有别称,如采药节、浴兰节、天中节、龙日、夏节等,文人则曰诗人节。
              于右任倡导端午节为诗人节
              端午节被称为诗人节,是由于右任先生在民国时期倡导成立的,屈原的很多经典名句比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很多人的座右铭。
              2015年清明节之前大河报河粉书友搞了一个诗人拜诗圣活动,旗袍养眼,香囊沁鼻,古筝奏鸣,古诗悠扬。更有与端午相关的知识漫谈——听学者与专家讲解端午文化。“原来端午节还被叫做诗人节、女儿节!”河粉们感叹不仅在现场感受到了浓浓的古文化,更扎扎实实地“涨了一把姿势”。端午节屈原的后裔也会在湖北代表天下屈氏祭祖,纪念屈原,非常有意义。
              端午榴花女儿节,家家女孩头插花
              端午节在古代还叫女儿节,明清晚期和民国时期,北京等地把端午节作为女儿节来庆祝,家家户户给女儿头上插着石榴花,所以孩子们走在街头特别漂亮,可以说满城皆是石榴花,更多的是欢庆、喜庆的意味。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说一岁节令,就有“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当时旅京的宁波文人余有丁,为此曾作《帝京午日歌》:“都人重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


              IP属地:河南9楼2024-03-15 08:56
              回复
                十一、端午生态日和有关动物
                端午还是一个绿色生态日
                可端午节其实也是绿色生态日,因为这一天的习俗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绿色生态元素,凝聚了先人尊崇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闪耀着先人们对绿色生态理念推崇与践行的光芒。
                端午还代表着中国人积极养生避疫的健康观和运动观。农历五月,夏至到来,高温高湿,容易时疫流行,聪慧的古人便设了节日,想出各种法子,药浴药酒,集体运动,“碧艾香蒲处处忙”“守定龙舟看不归”,让阳光和水,让故事和亲情,身心两和,健身强体,远离疫病。
                端午还是卫生节、体育节。祖先用在节日设计上的心思,多么的灵动通透。新的时代,每一天也都洋溢着多姿多彩与新意迭出。全球化与民族性相依,环保理念则今古相通,我们在粽香、诗香和天伦之乐中追怀先人的盛德、聪慧与忧伤。
                粽子承载着环保元素
                粽子的包装材料是用芦苇叶子或竹叶等把糯米裹起来后煮熟而成的。粽叶的种类通常包括南方的箸叶、柊叶、箬叶以及北方的芦苇叶等,系粽子的绳子旧时用的是马莲草的叶子。粽叶具有独特的清香,令粽子的美味别具一格,是天然的调味品,粽叶还具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和防腐的作用。
                  粽叶可以反复使用,洗净晾干后来年可循环再用,即便扔掉也可降解成腐殖质肥料。古人将绿色包装与卫生健康融为一体的智慧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
                跟端午节有关的动物们
                端午和动物关系也十分密切。
                马端午又叫重午,指农历五月五日,古人也称其为午月午日。午乃十二地支第七位,跟它匹配的动物就是马。
                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用的是龙舟。而且,端午起源中有古越民族图腾说,这种图腾就是龙。
                端午用艾草扎的艾虎,是辟邪吉祥物之一。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
                端午节“五毒图”是五种动物: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其重要任务就是驱虫。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这才形成此风俗。
                鸟雀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
                五黄,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中有两种动物黄鳝、黄鱼。在日本,端午被视为男儿节,有男孩的家里此日会挂出鲤鱼幡。动画片《哆啦A梦》,就经常可以看见这种很特别的鲤鱼旗。


                IP属地:河南10楼2024-03-16 10:20
                回复
                  十二 六月六晒书晒衣节
                  六月六龙晒衣
                  2011年7月4日上午,艳阳天,行走在路上让人感觉不到一丝凉意!在泉州市区雅园路,搬运工人载着大箱的货物,在阳光下暴晒,用毛巾擦拭从额头流进眼睑的汗水。当年7月6日是农历六月初六,是传统的晒书、晒衣节,古代还有“六月初六龙晒衣”的传说,至今在闽南一带仍然流传。
                  传说,六月六是龙王晒鳞衣的日子,这一天常是大好晴天。与此相对应的有五月初五端午节赛龙舟,五月十三相传是关公磨刀的日子,这两天雨水多发。据说,有一年五月初五和五月十三,龙王忘记下雨了,于是到了六月初六这一天没有太阳,龙王无法晒龙衣。谚语有云:“你不给我划船雨,我不给你龙晒衣。”“你不给我磨刀雨,我不给你龙晒衣。”就是来自这一有趣的民间故事。事实上,下不下雨,与天气系统的变化息息相关。
                  此外,关于六月六,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称为晒书节、晒经节、洗澡节……江苏一带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谚语。
                  六月六回娘家节
                  在河南,则是女儿的瞧夏节、望夏节,回娘家节。也有父辈前往探望出嫁一年的女儿,送去扇子。有记载:六月六这一天如天气晴朗,皇宫晾辇舆、仪仗、典籍,庙宇举“晾经会”,老百姓晾衣物、洗澡、洗发。民间相传,这一天晾衣衣不蛀,晒书书不蠹……六月六前后,正值酷暑,又逢梅雨季节,如赶上个晴天,晒晒衣物,确实很有必要。
                  六月六称为回娘家节的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外出放粮,说好六月初六回家过寿。女婿决定乘狐偃祝寿之机,刺杀丈人,以报父仇。女儿探知此事,赶回娘家报了信。狐偃放粮归来,看到了民间疾苦,后悔未听亲家忠告,痛恨自己作错事情。不但不怪罪女婿,还当众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以后每年六月初六,狐偃必将女儿、女婿接回家中团聚。传到民间百姓效仿、相沿成俗。
                  六月六节日渐行渐远
                  现在,大多数人们对六月六这个节日已不再那么重视了,因为出嫁的姑娘回嫁家的频率高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专门来请了;现在人们的住房条件大大改善,衣物潮湿发霉现象也不多了,所以“晒龙衣”也渐渐让人淡忘……
                  但是,在一些农村里还保持着六月六的一些习俗,如广西桂林龙胜龙脊景区的晒衣节已经演变为一个旅游项目、一个固定的节日了。随着名声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前来观光旅游。六月六这天以晒衣物为主的习俗延伸到织布、舂米、农活、梳长发、迎亲等民俗活动展示表演。虽然是表演,但是在短短的一天里能够感受节日盛况,一阵太阳一阵雨的,丝毫也没影响大家的兴致。


                  IP属地:河南11楼2024-03-17 16:13
                  回复
                    七、清明节 中国传统祭祖节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和寒食合二为一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祭扫后,晋文公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环保祭扫跨越时空
                      当今时代变迁应对清明节俗作适应性的调整与更新。比如不一定非要通过烧纸来表达,也可以用鲜花、用网络等方式去祭祀和寄托哀思,要有环保理念。
                     伴随着科技发展的清明文化传播与实践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人们远离故乡,也能通过手机直播的方式体验与参与家乡的祭扫活动,或者是参与遥远的中华先贤的祭祀大典。还有一些网民为了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与怀念,会在网上设立虚拟祭扫空间,点蜡烛、献花,摆放祭品,进行清明礼拜。


                    IP属地:河南12楼2024-03-18 08:53
                    回复
                      万家团圆中秋节
                      十三、万家团圆中秋节
                      中秋的起源和别名
                      按照中国的农历,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等。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但并没有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在唐代,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一是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二是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三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唐朝以后,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传说杨贵妃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一般认为,中秋节开始盛行于宋朝,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了。
                      中秋节传说,嫦娥奔月最著名
                      嫦娥奔月在民间有多个版本流传,其中的一种:相传在远古时代,天空有十个太阳。力大无穷的英雄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第十个太阳则要按时起落,造福人民。后来,后羿又娶了嫦娥。有一天,后羿得到一包不死药,只要吃了不死药,就能成仙升天。后羿回家后就把不死药交给了嫦娥。不料,后羿的徒弟蓬蒙想偷吃不死药,他趁后羿出门的时候偷偷闯进嫦娥的房间,逼她交出不死药。嫦娥不肯,就把不死药全部吞下,然后变成了仙女,往月宫(月亮)飞去。
                      中秋月圆人团圆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更明亮,象征着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中秋这天,在外地的人也会赶回家和亲人团聚,人们仰望天空中皎如玉盘的明月,期盼与家人团聚的心情分外强烈;远在他乡的游子,借此寄托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就是中秋节。到了晚上,人们会祭拜月亮,人们要把供桌摆在院子中央,焚香,供上水果月饼等。家中主妇要带领家里的女人和小孩向月亮叩首、许愿。
                      中秋节的习俗
                      赏月 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葡萄等时令水果。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东京梦华录》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
                      吃月饼 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传说:元末,张士诚号召反元,月饼里夹纸条约定起义时间,推翻了元帝。如关中民谚云“八月十五杀鞑子”。所以送月饼、吃月饼就成了中秋节的习俗。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中秋节远在外地的人都尽可能回家过节,晚辈给长辈都要送月饼。家家户户烙以芝麻、糖等的小花饼,还有形状像月亮、有八卦文饰的三层大饼,叫做“月亮饼”。并要购买各种水果。晚上,人们在院子设香案,以月饼、水果等节日食品为供品拜月。
                      中秋夜摸秋祈孕
                      中秋夜关中各地都有“摸秋”习俗。因为月亮属阴(故称“太阴”),主生育,故在八月十五日“摸秋”以祈子受到普遍的重视。满月之夜,已婚多年未生育的妇女,在大姑子或其他亲属陪伴下偷摘他人田园果实,乡亲们不视为偷。俗信,这天送子娘娘要下凡,所以未生育的妇女摸秋若不被发现,可早得子。摸秋时讲究偷南瓜,因为“南、男”同音,所以,偷南瓜是希望生男孩儿。月属阴、属女性神,同时又有追求爱情的活动。


                      IP属地:河南13楼2024-03-19 09:26
                      回复
                        十五、重阳登高敬老 传统源源流长
                        重阳节登高赏秋景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九九”谐音“久久”,古人便在此时祭祖、推行敬老活动。饮菊花酒、吃重阳糕也都是流传已久的习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尽了重阳节的思乡之情。重阳节还有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
                        “登高”是重阳习俗的中心内容,大概萌芽于汉代。晋代重阳节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陶渊明在《九日闲居》序文中写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可见此时,酒、菊花均已齐备了。
                        佩茱萸、登高和饮菊花酒一样,都是为了消灾远祸。茱萸香味浓郁,本身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人们便选择佩戴茱萸辟邪求吉,所以重阳节又称“茱萸节”。
                        重阳必有重阳糕。“糕”和高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才有了登高吃糕的习俗,取步步登高的吉祥含义。
                        重阳在生活中成为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在几乎人人忙碌的现代社会,重阳节呼唤人们去亲近自然。这正是秋高气爽的秋游时节,人们可以离开喧闹的都市,体会古人“登高望山海”的胸怀。
                        重阳节法定为老人节,敬老祝长寿
                        汉代,重阳节的内涵进一步发生变化。祈求长寿也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南北朝“饮宴”活动,由先秦时庆祝丰收的宴席发展而来的。到了这个时候,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唐代,它被定为正式节日。此后,重阳节的习俗内容不断扩充、丰富,流传至今。
                        2013年10月13日(农历9月9日中国传统重阳节)迎来我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每年的九九重阳节法定为中国的老年节。
                        为了欢度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也为了庆祝中国第一个法定老年节,丰富中老年人的户外养生活动和精神文化生活,洛阳社区“金秋岁月”版块在龙门银杏仙庄的中国国树园,举行了以中老年朋友为主的节庆活动,成立了关爱老年的金秋志愿者团。中国第一个法定老年节在寓意长寿的中国国树园举行,且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重阳节或由古代祭火仪式而来
                        重阳节由来可能还有其他说法。九月节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大火”指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令将其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严寒、漫长的冬季,就要来了。严冬往
                        往意味着寒冷和食物的匮乏。当大火星隐退,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祀仪式。至今江南部分地区仍有重阳
                        祭灶的习俗:“是日,宣晴。人家用赤豆饭祀灶”,“灶神”即是家居的“火神”。
                        重阳还是出嫁的女儿回家的日子,接出嫁女儿回家吃重阳糕,是重阳的另一节俗,俗谚说“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所以重阳如端午一样,被称为女儿节。这犹如社饭,都体现着生命的意义。

                        图n1.15.金秋志愿者在第一个法定老年节成立仪式


                        IP属地:河南15楼2024-03-22 09:05
                        回复
                          十六、重阳节中华父亲节与老年节
                          学者建议将重阳节设为中华父亲节
                          早在2010年重阳节,李汉秋、张炯、金坚范等文化学者就联名倡议:以重阳敬老节为中华父亲节。
                            李汉秋对倡议重阳节为中华父亲节的解释是:首先,重阳节是中华敬老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敬自己的老人开始,有利于把爱心推及敬别人的老人;其次,古人以奇数为阳数,九是最大阳数,“重阳”阳气最盛,寄寓光明、强力、兴旺,适宜做父亲节;另外,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的代表,从汉代以来,人们便在重阳节祭拜黄帝,将祭拜黄帝的日子作为中华父亲节,顺理成章。
                          社区老人节:坐上时空穿梭机重返20岁
                          20岁时的您是什么模样,还记得吗?2018年11月12日上午,在某市一个社区老人节的“重返20岁”环节,50多位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仿照当下年轻人的装扮,穿上时髦的服装,坐上“时空穿梭机”,寻找20岁的自己,他们记忆如昨,分享青春故事。
                            时光倒流61年他好像又穿上了20岁时的工装。牛仔外套、条纹衬衫、鸭舌帽、尖头皮鞋、格子领带……站在社区工作人员为老人们精心准备的服装前,不少人挑花了眼,有人跃跃欲试却又有一丝犹豫,有人害羞地拿着衣服比画许久不敢穿上。
                            他穿上西装“重返20岁”。1958年,20岁的付孟周正在上大学,经常穿粗布衬衫,当时看到有老师西装革履,心里羡慕得不得了。后来,付孟周的儿子结婚时,给他买了一套灰色西装。当日,付孟周选了一套配有马甲的褐色格子西装,戴上一顶黑色礼帽,还搭配了一条羊绒围巾。“结婚的时候都没这么穿过,这样式和颜色,我都喜欢。”付孟周拍完照片,又请化妆师为老伴儿打扮起来。之后,俩人撑起油纸伞,站在“重返20岁”的背景墙前合影留念。
                          “我们永远20岁!”在背景墙前,一群刚结束时装表演的老年模特队成员,有的用手比V形,有的摆出将要飞翔的姿势。70岁的李广秋正在排队等着拍照,听到广场上响起动感的音乐,他忍不住挥舞双手,扭起了“迪斯科”。
                          社区工作人员说“重返20岁”这个主题既能让老人们开怀一笑,也能让他们通过化妆、穿时髦服装等独特的体验方式,弥补年轻时的遗憾,享受如今的温馨生活。


                          IP属地:河南16楼2024-03-23 09:27
                          回复
                            十七、七夕变情人节 牛女助乞巧
                            七夕节俗称乞巧节是中国女性求巧配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俗称乞巧节。七夕节是中国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传统节日,广大妇女乞巧意在“乞巧艺、求巧配”,进行各种乞巧活动。这一习俗大约在汉代就已有了,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结合。乞巧用的针有双孔、五孔、七孔、九孔等多种。七夕晚上,广大妇女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谁先穿过就能“得巧”。
                            此外,民间还有两种乞巧方法:一种是“喜蛛应巧”,它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时期,即在七月初七晚,将捉来的喜蛛(一种红色的小蜘蛛)放在首饰盒里或其他器皿里。第二天清晨,打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如果网结得方圆得体、疏密有致,即预示着这位乞巧者心灵手巧。
                            另一种是“投针验巧”的方法,流行于明清时期。七月七日上午,
                            放一盆水在太阳下暴晒,待水面凝结成薄薄的一层膜后,把平日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盆中,针便会浮在水面上。水中呈现的针影如果成云彩、花朵之形,就是“得巧”,如果出现粗如槌或弯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拙妇”。除了乞求高超的手艺外,还暗暗乞求配一个如意郎君。七夕“乞巧”“乞艺”“乞智慧”“乞幸福”“乞婚姻”的民间习俗,表现了广大妇女对幸福生活的真挚向往,也彰显了乞巧节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

                            图n1.17.迎七夕婺源篁岭回归乞巧传统
                            七夕逐渐被称为中国情人节
                            随着七夕渐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各路商家也纷纷趁机推出促销活动,热闹一时,比如七夕西安百人齐聚湖畔着汉服“乞巧”。 重庆100米悬崖上15对情侣“鹊桥”牵手过“七夕”等。
                            有人说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按照民间传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双方对爱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有人称将“七夕”称为“情人节”是误读了这个节日的内涵。七夕由于牛郎织女传说广为流传,也在一定程度上令其易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也在情理之中。


                            IP属地:河南17楼2024-03-24 09:26
                            回复
                              十八、七月十五盂兰盆节青苗节
                              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
                              盂兰盆节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华南是七月十四日),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俗称鬼节、施孤。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中元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中元节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
                              七月十五青苗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青苗节, 时间一般在公历8月份,此时夏季基本过去,遍地绿油油的禾苗,故得此名。
                              青苗节是农民挂锄的日子,农民会在庄稼地里插旗敬神。村子里用大锅煮猪羊,再焖上米饭,盛几桶酒,在打谷场内放五张香案,分别点上五炷香,周围再点上灯笼火把,安排村民按照年龄和性别席地分坐五个区域。村长讲话后,放五排六响土炮,寓意五谷丰登、六六大顺,礼毕,人们分别面北、面南静坐,面向南方是崇敬五谷神之意,面向北则是表示对“旱、涝、虫、风、雹”的蔑视。随后,人们将碗中的酒洒向空中,被淋到的人便得好运。最后,女人和孩子会离开坐位,男人们开始吃肉喝酒,到夜深人静时才回家。


                              IP属地:河南18楼2024-03-25 09: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