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余氏吧 关注:210贴子:401
  • 0回复贴,共1

余子为何又称余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安徽省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发现的两件铜戈,内部和胡部末端有铭文。其中一件内末端铭文为:余子白取此之元戈。另一件胡部刻有铭文:余王容巨此自作其元戈。
如何理解余子又同时是余王这样的双重身份?历史上的余子国很余王国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可以借鉴杞国既称“伯”又称“子”的情况分析:
杞国位于山东半岛,正处于广义的殷商文化的笼罩之下,在殷商过后,身为夏王朝遗族的杞国又得到了周王朝的礼遇,因此,这个国家的君主采用了商周两族的礼制,因此将“伯”和“子”混用。杞既称“伯”又称“子”。
进入春秋以后,杞国衰弱,不断迁徙。杞初封在河南开封,鲁桓公二年迁山东营州及曲阜相邻之地,桓公六年迁淳于,僖公十四年迁到缘陵,襄公时又迁回淳于,国家也沦落成为“伯子男”一类小国。所以杞国并非“爵无定制”,只是爵称随着时间发生了变化。
余国自作器皿称余子,是表明自己的身份为商系统后裔,而非周王室一系。余王,则是在自身势力大涨之后对周王室的公开对抗、分庭抗礼。余子、余王是同一人而具有双重身份:承商身份和与周对抗。
后期余王又改称余子,那是其他诸侯对余国的称谓。则是所有非周系诸侯国一概称子了,要另当别论。


IP属地:安徽1楼2024-02-25 21:3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