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吧 关注:28,148贴子:1,258,768
  • 8回复贴,共1

吐蕃史文第2章 展现学术帝本能 猫猫速精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吐蕃的崛起是从赞普家族历代英主一统高原诸部落开始,但是统一仅仅是相对一盘散沙而言的强大,要强大到与大唐大食争雄于亚洲大陆,需要至少两点:
     
      1》:强大的人口基数,以维持大规模战争所需要的国力,吐蕃帝国位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物产可以支撑这样的人力物力吗?
    
      2》:强大的军力所需要的兵器,吐蕃的冶炼技术能够维持至少40万大军的作战需要吗?短短百余年前还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的高原部落,能够提供不弱于唐军的精良兵器吗?包括刀剑以及护甲。金属冶炼需要高等文明的技术累积才可以完成,在这一点上,我怀疑文成公主的进藏,所携带的诸多工匠,包括金属冶炼,农业耕种。有资敌的嫌疑,当然了,吐蕃的技术可以从天竺或中亚国家获取。但关键还是数量问题,40万大军所需要的后勤供给,以及兵器马匹数量,都是非常庞大的,没有相当规模的兵器制造业,几十个工匠是不可能完成军队需求的。
    
     2:大家说,那时高原上暖和,可是就我所知道的浅薄常识,1000年前到今天,地球气候是逐步暖化的吧?按道理,那时的高原上气候比现在更冷才对。
    
     3:跟据藏人朋友题供过川藏线,史书上动不动就看到吐蕃大军大规模的进攻南昭与成都,天呐!大西南的崇山峻岭,条件之恶劣。实在难以想象10万以上规模的大军携带粮草行军。。别的不说,光是从成都到拉萨。在1000年前的地理条件下。10万大军携带装备粮草行进,怕是比高仙芝翻越葱岭的万年冰川难度更高吧?
    
     4:吐蕃的强盛是真正意义上的强盛,事实上,吐蕃与唐军的历次大会战,都是在高原的边缘地带。而且大多都是唐军全军覆没,在陇右道,在安西四镇,甚至在天山以北回鹘人的大本营,吐蕃军队大败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河中,吐蕃军队一样是远离本土作战。
在来是噶氏家族 整体介绍
    



1楼2010-08-13 21:01回复
    第二个应该说的是吐蕃赫赫有名的钦陵兄弟,当时噶尔·钦陵和噶尔·赞悉若多布分别执掌着吐蕃的军政大权。在这里有个吐蕃历史上罕见的现象,松赞干布让位于子贡松贡赞但继位不久就逝世,松赞干布不得不把王位传于其年幼的孙子芒松芒赞。从实质上讲噶尔家族全权执掌着吐蕃的一切事物,他们把吐蕃治理的井井有条。先说噶尔·钦陵,在唐蕃战争中他的智慧和雄才大略得到充分施展。公元670年,吐蕃在西域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西域很多原附属唐朝的地区都归顺于吐蕃。唐朝见形式不利,就派薛仁贵率十余万人攻打吐蕃。从军队的数量和指挥的将领就可以看出,唐军的目标直指吐蕃首都逻娑。薛仁贵和噶尔·钦陵在青海大非川(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草原)进行大规模的战役,最终以吐蕃的大胜结束。从此噶尔·钦陵的威名远扬,这次战役同时巩固了吐蕃在青藏高原的统治。之后噶尔·钦陵在吐蕃与唐朝的战争中出现频繁,大多数战役都以吐蕃的胜利为结局。说到噶尔·赞悉若多布他是吐蕃政界颇有威望的大臣。芒松芒赞年幼时期他独揽大权,在整顿税务、整顿国政方面有很高的功绩。他和兄弟钦陵共同为吐蕃的强盛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噶尔家族在吐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问题就出在这里,年幼的赞普渐渐长大,从当局的形势看吐蕃出现了较为繁荣的景象,这是吐蕃人民乃至赞普本人都希望看到的。但噶氏家族在吐蕃的势力和威望不断提高威胁到吐蕃王族(悉勃野)的利益。噶氏和王室的矛盾逐步加深,渐渐上升到吐蕃内部的主要矛盾,赞普开始了他所谓的夺权行动。公元695年噶尔·钦陵忙于对唐朝战争,赞普下令杀死噶尔·赞辗恭顿。公元689年,噶尔·钦陵在青海统兵,赞普以狩猎为名,集合军队诛杀钦陵党羽二千多人,最后噶尔·钦陵自杀。噶氏其他人员大多都投奔唐朝,从此一个在吐蕃建有卓越功勋的家族就此消失(在吐蕃的历史舞台上)。
    


    3楼2010-08-13 21:05
    回复
      糙度狗 还要审


      4楼2010-08-13 21:06
      回复
           据《资治通鉴》记载,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八月,吐蕃禄东赞遣其子起政将兵击吐谷浑,以吐谷浑内附故也。”无独有偶,《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年表》也记载道,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开始,吐蕃大论禄东赞连续多年驻在吐谷浑,并曾与唐军苏定方部交战。双方史料互相印证,说明直到高宗显庆后期,吐谷浑政权一直存在,而且是一个亲唐政权。此外,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既而与吐蕃相攻,上书相曲直,并来请师,天子两不许。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奔吐蕃,言其情,吐蕃出兵捣虚,破其众黄河上。”从“相攻”和“天子两不许”,可以看出当时的吐谷浑并不是特别的弱,所以唐朝并未明显的扶持吐谷浑。
             根据以上史料,我们可以看出,直到高宗显庆后期,吐谷浑作为一个亲唐政权仍然存在,而且实力并不很弱。既然吐蕃松赞干布在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的时候就已经重创吐谷浑,把吐谷浑打到青海湖了,为什么在二十年后还会出现上述情况呢?笔者认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松州之战后,吐蕃从吐谷浑撤军,吐谷浑重新归附唐朝,并在此后的二十年中,实力有所恢复。
             再看党项。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贞观二年,置(松州)都督府。督崌、懿、嵯、阔、麟、雅、丛、可、远、奉、严、诺、蛾、彭、轨、盖、直、肆、位、玉、璋、佑、台、桥、序二十五羁縻等州。永徽之后,生羌相继忽叛,屡有废置。”上述羁縻州,多是在党项及其他诸羌的居住地设立的。
             此外,《新唐书地理志》在介绍诸党项羁縻州时,记载道,“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以吐蕃入寇,废都、流、厥、调、凑、般、匐、器、迩、锽、率、差等十二州,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又废蚕、黎二州。禄山之乱,河、陇陷吐蕃,乃徙党项州所存者于灵、庆、银、夏之境。”“(党项羁縻州)初隶松州都督府,肃宗时懿、盖、嵯、诺、嶂、佑、台、桥、浮、宝、玉、位、儒、归、恤及西戎、西沧、乐容、归德等州皆内徙,余皆没于吐蕃”。
             综合新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诸党项羁縻州的大规模废弃有两次,一次是在高宗时期,一次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太宗贞观时期曾大规模废弃党项羁縻州。这说明松州之战后,吐蕃已从党项撤军,诸党项羁縻州重新被唐朝控制。
             最后看一下白兰。
             贞观时期,唐朝在白兰设置了维州和恭州。恭州此后是否被废弃,笔者未查到相关资料,但是,维州不但在贞观年间未被废除,而且在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从羁縻州升格为正州。这说明,吐蕃在松州之战后,也从白兰撤军了。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唐朝通过松州之战,恢复了其对吐谷浑和党项及白兰诸羌的控制,可谓战果丰硕。
             2、吐蕃与唐朝维持了二十年的和平局面,大唐西部边陲的安全得到保障。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的时候,唐朝虽然消灭了东-突-厥,打垮了吐谷浑,但是,边境仍有安全隐患。继东-突-厥之后,薛延陀称雄漠北,胜兵二十万,对唐朝的北方边境重新构成威胁。此外,西-突-厥势力虽然有所衰弱,但仍称雄西域。唐朝与吐蕃的二十年和平,使得唐朝得以集中精力,对北方和西北用兵,并取得重大胜利,而不必过于担心吐蕃在西线的掣肘。
             综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唐朝在松州之战中收获颇丰,以极小的成本,获得了巨大收益。
        


        7楼2010-08-13 21:11
        回复
          李世民对吐蕃的遏制政策 解悉'
          1、大力扶持吐谷浑亲唐政权,遏制吐蕃进犯河西、陇右及剑南道北部。
          吐谷浑地处吐蕃西北,掩护着唐朝的河西、陇右及剑南道北部(此处的河西陇右,仅指后来河西陇右两节度使的辖区,并非指整个陇右道)。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唐军击溃吐谷浑后,太宗就开始把吐谷浑改造成亲唐政权,并对其加以扶持。松州之战后,太宗继续实行这一政策,扶持吐谷浑,以此遏制吐蕃的发展。现举两个典型事例。第一,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十二月,太宗对吐谷浑赐婚,将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的可汗诺曷钵。第二,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谷浑内部的亲吐蕃实力丞相宣王反叛,“欲袭(弘化)公主,劫诺曷钵奔吐蕃”(《新唐书西域传》),四月,唐果毅都尉席君买协助吐谷浑的威信王粉碎了这次叛乱。
          在唐朝的扶持下,吐谷浑的实力渐渐得以恢复。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八月,吐蕃再次进攻吐谷浑,吐谷浑在未能得到唐军及时增援的情况下,坚持战斗到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五月,抵抗近3年,最后因吐谷浑大臣素和贵逃往吐蕃,向吐蕃说出了吐谷浑的虚实,吐谷浑才被吐蕃击败。对比一下吐谷浑与吐蕃的两次交战,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吐谷浑在吐蕃的进攻面前望风而逃,而高宗显庆龙朔年间,吐谷浑坚持抵抗吐蕃近3年。这一变化,说明太宗扶持吐谷浑的政策是取得了明显成效的。遗憾的是,当吐谷浑最需要唐军支援的时候,唐朝却忙于对海东用兵,先后出兵攻打百济和高句丽,高宗也未能对形势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最终导致太宗的这一政策以失败告终,这主要是高宗的失误,与太宗无关。
          2、出兵经营西域,在打击瓦解西突厥的同时,遏制吐蕃向北发展。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和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军先后出兵消灭西域的高昌、焉耆和龟兹诸国,并设立安西都护府,统领龟兹、于阗、碎叶和疏勒四镇。
          太宗经营西域,首要的目的是打击西突厥,至于是否同时还有遏制吐蕃向北发展的目的,我们姑且不论,但是,经营西域的结果,是唐军控制了天山以南的广大土地,把吐蕃与西突厥隔离开来,依托安西四镇构建起一道防线,遏制吐蕃向西域进犯。
          由于高宗集中主要精力对海东用兵,吐蕃在高宗时期乘虚击破安西四镇,并向西域发展,武则天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唐军收复四镇,此后直到安史之乱,安西四镇作为唐军在西域的重要据点,对于防止吐蕃向西域进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8楼2010-08-13 21:13
          回复
            公元695年噶尔·钦陵忙于对唐朝战争,赞普下令杀死噶尔·赞辗恭顿。公元689年,噶尔·钦陵在青海统兵
            ———————————————————————————————————————
            纠正下,公元689年,应为公元699年。


            10楼2010-08-13 22:43
            回复
              回复:8楼
              先生到底何方神圣。。。居然有如此学识。。。难道是吧里面哪位熟人的马甲。。。


              11楼2010-08-14 12:22
              回复
                回复:11楼
                不是,他是斗气的朋友。


                12楼2010-08-14 12:45
                回复
                  这个帖子要顶。。。


                  13楼2010-08-14 12: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