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吧 关注:28,148贴子:1,258,768

【西楚霸王吧精帖备份】《报任安书》——逆境中的悲壮绝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0-07-20 11:02回复
    三、 家境贫无钱赎罪受奇耻大辱。  
           那么,司马迁在获“诬上”的死罪之后,却怎么又就腐刑呢?他在极度的奇耻大辱中是如何承受心灵和精神的煎熬?他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又经受了怎样的炼狱般的考验?  
           在汉代有这样的法律规定,死刑犯要留下性命:第一,可以用足够的钱去“赎罪”。第二,用死刑换取腐刑。(腐刑:古代割除男子生殖器的残酷刑法)如果想活命,可以接受腐刑。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  
           译文:为此(指李陵之祸)定为“诬上”的罪名,主上最终同意了法吏的判决。家境贫寒,没有足够的钱来赎身;朋友里没有一个肯出面相救的,同事和皇帝左右的大臣里也没有一个为我说话。人非草木,也只能独自和狱吏们在一起,被深深地囚禁在大牢之中,还能向谁去诉说呢?  
           卒:终于;货赂:钱财;交游:朋友;左右亲近:皇帝身边的大臣。  
           司马迁在被判“诬上”之罪后,为我们撕开了一幅世态炎凉的立体图。本来就家境贫寒的他,父母早亡,没有兄弟姐妹,只有一个相依为命的妻子,而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弱女子,面对丈夫的杀身大祸,是多么的无能为力。她非常想挽救自己的亲人于危难之中,但她没有任何能力。  
           能够救他的就是他的朋友们了,可是,“交游莫救”,这其中不单纯是钱的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司马迁是皇帝“钦批”的要犯,谁敢救他?因此,没有一个朋友出面帮助他。  
           还有能使他脱离危境的就是“左右亲近”了(有书译为“远亲近邻”之类,似为牵强附会。其本义应该是跟随在皇帝左右的大臣和与司马迁共事的同事),但是“左右亲近不为一言”。一是司马迁是个无权无势的小小太史,救与不救都没有利益可得,反映了官场的腐朽与险恶。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话就遭了“李陵之祸”,因此,明哲保身的臣子们避之惟恐不及,绝对不会去冒“司马之祸”的风险的。  
           这样,在家境贫寒、“交游莫救”、“不为一言”的情况下,司马迁就面临着绝境,接受腐刑就成了司马迁活下来的唯一选择。而这种选择在当时来讲不仅面临着难以想象的精神痛苦,还面临着灵魂的不断考问。  
          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以何面目复上父母丘墓呼?虽累百世垢弥甚尔!是以肠一日而九徊,居则忽忽如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译文:我因为多说了几句话(指李陵事件)遭逢灾祸,深深地为乡亲邻里耻笑。因此还玷污辱没了祖上,还有什么脸面到父母的坟墓上去啊?即使再过一百代,耻辱反而会越来越深。因此,难耐的心情九曲回肠,在家则恍恍惚惚,出门则不知要到那里去。每当想到这种耻辱,没有不冷汗浃背而湿透衣裳的。  
           这是对自己受辱心境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封建制度的无情讨伐。真可谓千回百转之笔,书光明磊落之志,抒愤郁不平之气,传曲肠九回之情。
    


    4楼2010-07-20 11:03
    回复
      五、 师前贤定信念究天人之际。  
             司马迁要战胜如此巨大的精神痛苦,要适应如此恶劣的的世俗环境,仅仅有正确面对生死,立志著就《史记》的想法,似乎还远远不够。于是,他不断在前贤的身上吸取巨大的力量,把一个“虽累百世”的漫长痛苦过程,转变为修行品格、坚定崇高信念的过。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译文:古代富足尊贵而名声磨灭不传的人,多的难以记述。只有那些卓越杰出的人为后人称道。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周易》;孔子受困厄而著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却写出《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写出《国语》;孙子被砍去髌骨,著就兵法;吕不韦迁徙蜀地,《吕览》流传后世;韩非子在秦入狱,写出了《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都是圣贤们为抒发内心的愤懑而努力作出的。  
             倜傥:卓越;厄:受困;膑:砍去膝盖骨。司马迁正是从古仁人圣贤的身上吸取了博大的精神力量,立志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6楼2010-07-20 11:04
      回复
        六、 就极刑无愠色通古今之变。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的最后,告诉了任安自己著作《史记》的宏伟计划,并已经付诸行动,以告慰他的好友,也告慰他的父亲,还告慰此后的二千年!  
              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译文:近年来,我把精力寄放在浅薄的文字上,收集散失在世间的历史资料,详尽地考察其事实,综合事物的本质,考察其成败兴衰的规律,时间从黄帝开始一直到现在……想要彻底探求天和人的相互关系,通晓古今社会规律的变化,使其成为(史家)学说。草创还没有完成,却遭到了这场(李陵之祸)灾难。惋惜没有完成全书,因此,接受极刑也不能有怨愤。如果我真的能完成这部书,传给理解我的人,传播于大都邑之间,就算偿还了我前面受屈辱的债了,即使被杀一万次,还有什么后悔的呢!  
               无能之辞:浅薄的文字,自谦,意为著书立说;略考:详尽的考察;究:穷,彻底的探求;际:相互关系;变:变化规律;责:通假字,债。极刑:腐刑。  
               司马迁已经完全从那汗颜的羞辱中解脱出来,“就极刑而无愠色”,他那饱经忧患、感慨深沉、睿智隐痛的天才头脑,完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达到了一种崇高的境界,那颗金子般纯净闪烁的心,遨游在天与人,古与今浩缈无际的时空隧道里!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实际上为后人耸立起三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7楼2010-07-20 11:05
        回复


          9楼2010-07-21 12:31
          回复


            10楼2010-07-22 12:01
            回复


              11楼2010-07-23 16:40
              回复


                12楼2010-07-24 13:57
                回复


                  14楼2010-07-25 11:38
                  回复


                    15楼2010-07-26 11:33
                    回复


                      16楼2010-07-27 14:48
                      回复


                        17楼2010-07-28 21:02
                        回复


                          18楼2010-07-29 13:02
                          回复


                            25楼2010-07-30 12:57
                            回复


                              26楼2010-07-31 14: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