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吧 关注:2,019贴子:8,588
  • 21回复贴,共1

为何说范汪首次提出“十水”观点,发展了前人对“风病”认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7-31 10:33回复
    http://www.cntcm.com.cn/zywh/2017-04/12/content_28715.htm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7-31 10:33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7-31 10:33
      回复
        为什么说范汪在陶弘景收藏的《范东阳方》中首次提出的“十水”的观点,发展了前人对“风病”的认识。 范丰硕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有十一风: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脑风,漏风,内风,首风,泄风,胃风。表述颇为混乱!在卜俊成的文章《东晋医家范汪,撰方书泽被世人》一文中叙述东晋时著名医学家范汪发展了前人对风病的认识,首次提出“十水”的观点。所用方剂精简,深受后代著名医家推崇。他所提出的“十水”就是:肝(青水),心(赤水),脾(黄水),肺(白水),肾(黑水),胆(玄水),胃(风水),膀胱(石水),大肠(气水),小肠(里水)。 “十水”是从五脏六腑十个器官病源而论。 而前人在《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中提出了十一风,指明了六个病源:肝、心、脾、肺、肾、胃,而剩下的五风:脑风、漏风、内风、首风、泄风,仅有风名,没有指明病源。对于五脏六腑之风,亦为脏腑之风,总称为偏风,没有明确指出病源器官。尤其黄帝之问中“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而歧伯对于寒热、热中、寒中、疠风(或曰寒热)做了阐述解释,并对春、夏、季夏(内经中也称长夏)、秋、冬之五风(总称为偏风)的详解。但是后面脑风、漏风、内风、首风、泄风仅有名字和情状的讲解。后黄帝对五脏风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病能(病态)之问,歧伯回答了九个:肺、心、肝、脾、肾、胃、首、漏、内。少了前面的脑风,平空增加了一个胃风。 本人认为心风与脑风,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心脑血管是合称。而在四季五时对应中,没有说明“胃风”,而仅对应了五脏之“风病”。没有一一说明六腑。这是《内经》中朴素观点不细致不精密之处。 主要原因在于“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所以捉摸不定。 这一切就导致了各位医家及学者的莫衷一是的不同的混乱认识。当然在这种混乱中,五脏(肝心脾肺肾)及一腑(胃)是明确的。但是对于其它腑没有明示,对于脑风、漏风、内风、首风、泄风,则没有指明其病源,而仅谈及病因。这是导致前人对风病认识的不系统不准确完善的理论上根本原因。 在诊治上,对于“肺风”认为“色皏然白”,诊在眉,其色白;“心风”赤色,诊在口,其色赤;“肝风”色微苍,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色簿微黄,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颧),其色黑。 这五种“风病”与范汪提出的“十水”的观点中:肝(青水)、心(赤水)、脾(黄水)、肺(白水)、肾(黑水)是一致的。 而后面“胃风”,风论篇中描述为“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在范汪“十水方”中对于胃这一路“风水”的描述则是:第七之水,先从四肢起肿满大,身尽肿,名曰风水,其根在胃。 《内经》素问“风论”中,对于“首风”、“漏风”、“泄风”的描述都是说出情状特征,没有病源的描述。而范汪十水中,则对五脏六腑对应的“肝心脾肺肾胃”所剩下的“胆、大肠、小肠、膀胱”这四个器官一一进行了描述。 由此可见,范汪首次提出“十水”的观点,是建立在《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基础之上的,发展了前人对“风病”的认识。对于五脏六腑的病源器官无一遗漏。而且“风论”中“寒热”“热中”“寒中”“疠风(或名曰寒热)”,这些观念和认识,都在范汪提出“十水方”后面的“…治宿食流饮,寒热温病。”之中全部系统囊括。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8-07 07: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