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吧 关注:100,313贴子:3,356,185

楚汉时期最大的政治手笔, -----项羽分封谋略新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楚汉时期最大的政治手笔, -----项羽分封谋略新证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楚汉时期项羽分封的策略的研究,对项羽分封得失问题有一个新的认识。从项羽分封的目的一直到项羽分封中对自己对诸侯的一切政策,得出分封是项羽及其有谋略远见的政治行为,虽然剑走偏锋,但是对当时的局势无疑是最出色的选择。本文并通过研究得出项羽分封失败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并重新评价这段政治手笔。
[关键词]: 分封 项羽 谋略 关中 六国
楚汉时期最大的政治行为无过于项羽的分封天下,对此历代皆抱否定的态度,认为项羽开历史倒河车,试图复辟,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关于项羽的分封是否是开历史倒河车,当今已有异议,重新否定前人研究者的片面之词,认为项羽分封和刘邦的分封相同,都是形式下的权宜之计。但是对于刘项分封的手段,却又众口一词,多贬项褒刘,认为项羽的分封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错误行为。当然这些观点局限于“成王败寇”的观点,并没有从当时实际情况去分析项羽在秦末汉初错综复杂的局势下种种深有谋略的手段,以及把天下大势掌握于己的行为。笔者曾作《 项羽建制史实之探微》考证项羽分封建制的历史背景以及体制实质。本文将从如何分封天下这一措施来解析项羽在此间的种种谋略与战略得失。
一:分封是预谋已久的大战略
很多人认为项羽分封是一时感情用事或则是根本无任何战略考虑,纯粹是回到秦朝之前的格局。这种认识无疑是犯了“先认定项羽是什么样的人,然后才分析其行为之目的”,这种观点无疑是主观臆断,并符合历史事实。
  项羽实行分封之策,依史料最迟出于巨鹿之战后和章邯对峙期间,也就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至七月之间。史记记载,在章邯投降项羽之前,陈馀曾遗章邯书曰:“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1),从这段陈馀的告白,我们可以推测,项羽在巨鹿之战统率诸侯联军于章邯对峙的时候已经有分封的战略计划了。从后面的材料看,完全证实了这种可能性:“(项羽和章邯)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2),由此得出项羽不但早有分封的战略计划,甚至连如何分封都有一定的方案。
  项羽为何要在此时搞分封呢?我们来看当时的背景,巨鹿之战项羽消灭围巨鹿的二十万王离军后,统率楚,燕,赵,代,齐五路诸侯联军与章邯对峙于漳水。当时应该是秦二世三年一月,但是从这段时间一直到六月份,基本是“相持未战。秦军数却”(3),秦始皇本纪有这样的相关记载“夏,章邯等战数却”(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是章邯急于决战,而项羽此时是步步紧逼,却不立刻进行决战,以致拖延至此。何故?笔者认为项羽有两个考虑:
  一,想不伤元气的完胜此战:
  章邯此时尚有二十万正规军,项羽并没有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关于项羽率领诸侯联军和章邯对峙的时候有多少兵力史无明文,不过从后来的资料推测,诸侯联军兵力不会高于二十万。《秦楚之际月表》记载十月“项羽将诸侯兵四十余万”(5),其中有章邯秦军二十万,也就是当时项羽诸侯联军还有二十万。另《魏豹彭越列传》“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馀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6),可以肯定十月份项羽诸侯联军的四十万中已有魏王豹的兵力在内。这样算下来,项羽和章邯对峙的时候兵力显然在在二十万以下,略少于章邯军。以这样的情况和章邯决战,就算是胜也大伤元气,是以项羽不肯轻易决战。
  二,谋求在诸侯中的地位
  项羽在巨鹿之战全歼王离军团,威名远扬,成为诸侯联军之上将军,统率诸侯联军。但是诸侯联军成分复杂,各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恐怕难以指挥的得心应手。这里项羽缓攻章邯,可以利用章邯在侧的巨大威胁,逐步收服各路诸侯为己所用。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在和章邯对峙阶段,项羽开始谋划下一步的战略大计,而这个战略主要就是收服各路诸侯包括秦军为己所用。但是要收服各怀异心的诸侯谈何容易!有秦军威胁的时候,诸侯尚可听从项羽指挥,但是失去秦军威胁后呢?恐怕都各奔前程了吧!所以要想收服诸侯们,必要拿出有点份量的砝码,诱使诸侯与自己的利益栓在一起,达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地步才能把诸侯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面。
  最有份量的砝码无疑莫过于灭秦封天下,只有“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才能让诸侯臣服于自己脚下,去驱逐一切阻挡在自己面前的障碍。也正因为如此陈馀才能拿封王诱使章邯下定决心反水而灭秦。
二:分封是客观形式下的权宜之策,
  汉元年十二月,项羽率领四十万诸侯联军入主咸阳,分封天下。对于这一点,传统观点认为项羽当时在咸阳完全可以继承秦始皇的帝业,统一天下。这种观点无疑是片面的,无视实际情况。我们来看当时天下的形式:
   一:关中地区聚集大量诸侯,他们各有自己的势力和军队,可考者除了项羽,刘邦外,尚有章邯,司马欣,董翳,魏王豹,申阳,韩王成,张耳,吴芮,臧荼,田都,梅鋗,陈武等。也就是项羽的四十万军队大部分是这些诸侯军的。
   二:关外之地盘踞着旧诸侯和新兴势力,他们有的是秦末起义时期因为贵族的身份被立起来的王,有的是趁乱聚集势力打下来的地盘。他们有控制以彭城为中心楚地的怀王;盘踞齐地的田荣,田市;盘踞赵地的赵王歇;盘踞燕地的韩广;占据南郡的楚柱国共敖;占据河内的司马昂以及在定陶的彭越势力和在南皮的陈馀势力。
   由上可见,当时天下地盘基本掌握在旧贵族势力的手中,项羽控制的地盘仅有关中而已。但是仅关中一地却聚集大批的灭秦功臣,他们不但有功绩,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各自独立的势力和军队。而项羽名义还是属于怀王的臣子,全部家当只有几万楚军。以几万楚军的本钱就放任各地旧势力和关中新势力不顾而急于称帝学秦始皇把天下权利集于一身,岂不荒谬?
  《义门读书记》引冯钝吟语“楚兵初起,忧在亡秦,须立六国以树党。六国立,则秦已失天下,独有关中耳。秦已灭,则患在诸侯。尽徒故王王恶地,羽之谋也。此亦有不得已者,但不知桓,文处此当何如耳!”(7),冯氏亦是看出如此形式下项羽难以着手的地方。但是显然冯氏仅仅看到旧势力对项羽制衡的一面,却没有看到新势力对项羽的牵制的一面。项羽从巨鹿之战开始就一边利用秦军的威胁挟持各路诸侯聚集在自己帐下;一边用割地封王诱惑诸侯为自己效劳。秦朝已灭,诸侯云集咸阳,翘首以待,无不是为了兑现裂土封王的许诺。箭在弦不得不发,此时项羽无论如何都要给云集咸阳的诸侯们一个交代,但是六国却掌握在旧诸侯的手中,项羽并无尺寸之地可封。项羽唯一可以寄以厚望的只有自己灭秦的威望以及对诸侯恩威并用所得来的诸侯从长的身份。所以项羽分封不但是为新兴诸侯一个交代,更重要的是他也要利用这些诸侯们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由无尺寸之地到王梁楚九郡。项羽之分封不仅是迫于形式对各个势力的承认交代,更是为自己挣下大片领土,一直到统率天下。
  笔者在《 项羽建制史实之探微》中曾经分析,当时六国旧贵族以及天下士人之心愿之舆论皆要求分封。在这样的形式下项羽既不能称帝独揽大权,亦不能放手不管,承认现状,唯一可以实行的无疑只剩下顺应潮流,并且重新进行权利的洗牌,也就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大封诸侯。


IP属地:河南1楼2019-12-13 00:26回复
    四:关中分封之战略探讨
      笔者在《 项羽建制史实之探微》一文曾经谈到项羽分封制度的“第一原则是以军功大小论功分封,否定血统掌握权利的合法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分封不能视为简单的对割据势力的承认,也不能视为要恢复春秋战国的旧秩序。项羽这一措施无疑要打破当时旧贵族王政复活之政局,重新规划以自己为主导的政治格局。
      项羽入主关中,诸侯云集,除项羽之外的势力最大的无疑是刘邦集团,使项羽深深畏忌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25)。这里项羽曲解怀王之约,借此机会把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政敌堵在偏远之地。大家知道刘邦手下大都是关东人,都盼望回关东,而此时要到流放犯人的地方,人心自然溃散。刚到南郑就“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26),连将领都跑掉这么多,何况士兵乎?如果刘邦在巴、蜀待上几年,可以想象必然是人才凋谢,无力再逐鹿中原。
      为了把刘邦堵在巴、蜀,项羽把关中之地分给章邯三人,“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27)。对此周骋先生有段精彩论述:“这样一来,在不让刘邦染指故秦的同时,既可以用秦人治秦,并令其塞堵刘邦出蜀东进之路,又可以为自己博得公道之名。更重要的是三秦对楚的依附之情,使得这块众人垂涎的关中之地实际上成了项羽的囊中之物。须知,章邯三人率军与天下义军周旋三年,秦人死难不计其数,最后二十余万降卒又被诸侯悉数坑杀,而此三人只身随诸侯入秦,秦人定恨之入骨。此三人全仗楚人的扶持才得以立足。可以想见,他们对项羽的依附之情较之于受封的楚国旧属及从楚入关诸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他们的存在,俨然是另一楚,这又可使远离西楚的诸侯国更加听令于项羽。”(28)。
      周骋先生如此见识可谓洞悉项羽肺腑,另外项羽把关中之地三分,无疑是为长远之策未雨绸缪,关中向来是成就帝业之地,如果把关中之地全封给一人,难免会尾大不掉,成为后患。鉴于这样的考虑,项羽把最肥沃的秦内史郡以咸阳分成两块,以东分给司马欣,以西分给章邯。另外章邯因为功高,又要依然章邯的军事才能抵挡刘邦,所以又把陇西郡和北地郡封给章邯,一共八十多个县(29)。秦地尚有上郡封给秦降将董翳,以作为对章邯之牵制。另外“刘邦在蜀之封,何尝不是对秦三降将的制约,令其不敢稍萌叛志。因为刘与项毕竟是楚怀王帐下结为兄弟的战友,刘不论受到多大的委曲,在对三秦与对项羽的立场上,肯定是倾向于后者的。”(30)。按项羽的战略构思,关中之地一分为四,互相牵制,彼此制约,等于项羽间接控制住关中。
       最后有一点要说明,项羽入主咸阳“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31),不能简单视为项羽残暴或则被复仇冲昏了头,项羽对待杀叔仇人章邯依然可以裂土封王,岂会因为仇恨而杀无辜之子婴?这里也是项羽战略考虑之一部分,首先诸侯联军入咸阳无不为瓜分关中和报血海深仇,而诸侯铁定是无法王关中,由此诸侯们情愿把咸阳破坏掉。为民意(?诸侯之民意)着想,项羽对此也不便多加阻拦,反而要参加进去平分关中财富。
       杀子婴,灭秦宗室亦是项羽之战略。首先,子婴是秦朝残余势力之代表,作为对秦始皇的反对,大家是不会留下这个代表的。当刘邦想收买关中之人心,留下子婴,手下曹无伤则言:“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32)。如果项羽留下子婴,恐怕亦会遭到诸侯抵制。再当时宗室的威望号召力强大,六国民心皆向着宗室,并认为立宗室为王就是恢复旧国。项羽封章邯为王,阻挡刘邦,必然要为章邯除此隐患,断绝秦人复国之念。否则,秦人有死灰复燃之势,必然影响项羽战略大计。
      从经济上看,“彭城地处黄淮平原,物产丰饶,‘稻麦一熟可资数岁’”(24)。项羽王梁,楚九郡是当时天下最肥沃,富饶的地区。有一点要说明,楚汉战争期间,项羽军中缺粮,并非是西楚经济不足,实乃彭越居梁地,攻击西楚之后方,骚扰项羽之运输,才造成缺粮的后果。相反刘邦之关中却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方,一直靠蜀、汉支持。汉朝建立后,关中更是破烂不堪,刘邦徒关东大族才慢慢恢复元气。  由以上四点我们知道项羽都彭城有相当成熟的战略考虑,都彭城比都关中亦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同样项羽都彭城亦是分封谋略之中的一个前奏,是大战略中必不可缺的一环,围绕着这一环节,项羽逐步开始实行分封诸侯控制天下的手段。


    IP属地:河南3楼2019-12-13 00:28
    回复
      七:对齐国田氏之分封处理
        历来关于项羽分封,最让人诟病的无疑是对田荣的不封,对彭越的漏封。历来皆认为项羽感情用事,因为个人恩怨而不封田荣,结果导致东方大乱,让刘邦拣了便宜。如果不被成王败寇的观念蒙蔽,实际上项羽之分封最妙的一笔就是对齐国田氏之处理。当然我们并不讳言由于田氏之乱而导致刘邦的崛起,但是项羽对田氏之处理是建立在刘邦被堵在汉中的前提下的,如果说项羽最后失天下,也是因为对刘邦之处理失误而导致一子错满盘输,而非对田氏的处理失误。刘邦出兵定三秦亦和田氏之乱没有多大关系。
        对齐国田氏之处理,项羽是建立在刘邦被堵在汉中的前提下的。在这样的形式下,项羽最大的敌手无疑是齐国田荣,秦末时期齐楚就是起义军中最强的两大势力;从项羽发动巨鹿之战到分封天下一年多的时间田荣无参与任何战事,实力只会更强。这从田荣不但可以借兵帮助陈馀轻易击败张耳,又一举合并三齐可以知道田荣当时实力之强。而后人因为刘邦夺取天下,田荣一战而亡而马后炮,认为田荣不足论,岂不荒谬?
        后人认为项羽当时应该安抚田荣这样的实力派,但是却没有看到项羽分封不是为了维护当时的格局,也不是为了自己当个诸侯王就满足了,项羽是意在控制天下。项羽分封后的第一步是统一楚地的力量,消除怀王这个隐患。第二步是清除周边的障碍,扩大自己的势力。为此,项羽杀了韩王成,改立故交郑昌为韩王,等于控制住西边的战略要地。项羽徒魏王豹为西魏王,并东魏之地,等于控制住西北战略要地。而此时,齐国田荣盘踞之齐国,不但地域上和西楚疆域相接最长对都城威胁最大,并且是周边最大势力,战略上又处于西楚东北,牵制西楚无法西向逐鹿中原。不论是深仇旧怨,还是战略考虑,项羽必须要除去这个身边之隐患。如果是用封王安抚田荣,虽然会使其一时之间不至于妄动,但是国际间的事务始终靠的是实力而不是恩惠。封了田荣不但增强其实力,使其更难节制,而且项羽将没有理由再谋取齐地。这样齐地将会永远成为西楚恻隐之患,而无法西向逐鹿中原。
        项羽在对齐国的分封为消除未来隐患,颇费心思。第一步是三分齐地,使齐地整体力量消弱。其中三齐之地,优越的封地的无疑是济北郡和临菑郡。项羽把其分封给随自己作战的齐王建孙田安和齐将田都,本来三齐在田荣的掌握之中,项羽如此作为无非是驱狼吞虎之策,先派去齐人和田荣闹内讧,消弱齐地实力。项羽对齐地最妙的一笔,还是对齐王田市的分封。按齐王田市本来是田荣立起来的傀儡,但是名义上还是齐王。项羽徒齐王田市为胶东王,名义上还是封了正宗的齐王,等于给齐地民心一个交代。但是实质上胶东郡是偏远之地,无足轻重。这里对田荣无疑是致命一击,田荣掌握齐地大权,自然不愿意跟从田市偏居胶东,而田市怕项羽,“市之左右曰:‘项王强暴,而王当之胶东,不就国,必危。’”又属于无雄才大略之人,当胶东王亦足亦,所以“市惧,乃亡就国。”(57)。这样的情况下,田荣起兵反项羽就缺乏道义上足够的理由,也得不到齐人的支持,起兵被视为野心家的造反,士气自然低落。关于这一点汉书有一例证,“初,齐王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二人丑之,相与入深山隐居。”(58),由这段可以看到,田荣起兵没有得到的支持,靠强劫才使齐人跟从,无怪后来一战而亡,身死平原。当然出现如此情况,在于项羽分封名义上的齐王田市,田市不愿意反,使得田荣反也无法得到齐人的支持和理解。
        项羽此策使得田荣君臣关系破裂,田市虽然是傀儡,但是毕竟是齐王在齐地有一定影响力。田荣内部起讧,更有利于消弱田荣实力。因为此田荣“留齐王市,无令之胶东。”(59),田市不听,还是去了胶东。田荣大怒,“追击杀齐王市於即墨”(60),这一着虽然使田荣并三齐之地,但是却大失民心。后来项羽北上伐田荣,田荣城阳一战既溃,逃之平原被齐人所杀。可见项羽谋之深,计之狠,几策即使田荣势力分崩瓦解,大失民望。最后轻易平定楚汉时期第二大势力。但是项羽对齐地最后并未全功,这里不能说项羽谋略无效,而是出乎项羽所料,刘邦从西边杀来,使得齐地未至全功。换个思路想,如果项羽未对齐地如此作为,田荣势力依然强大,又处于西楚东北,项羽西向与刘邦争锋于中原关中,田荣趁机夹攻于后,西楚早亡亦!


      IP属地:河南5楼2019-12-13 00:29
      回复
        后世许多人认为项羽追求的是霸业而不是帝业。实际战国那会儿,合纵连横成败的最终两种结果已有结论,即是纵者楚王、横着秦帝。
        既然战国的前辈高手已经做过推演以及实际交锋,结果也应证了推演的结果。那么作为后来者的项羽在大战略层面上能比战国合纵连横还高明,亦或是他这个自封的霸王,在霸政的运作水平有齐桓、晋文之能。至于现世的学者们点评大战略,醒醒吧。嘴巴里公认合纵连横是吾国大战略运用之最、后世不可及,心里却自认为自己能耐比先贤还大,到头来如今在国际舞台上还是要捡古人那套。


        IP属地:上海7楼2019-12-13 00:47
        收起回复
          恢复了 ? 说我钓鱼的小吧过来过两招?


          IP属地:河南8楼2019-12-13 10:51
          回复
            水平太低


            IP属地:湖北9楼2019-12-13 10:55
            回复
              全是错误


              IP属地:湖北10楼2019-12-13 10:58
              收起回复
                中国历史上几千次农民起义,大部分的水平就是流民,流寇的水平,洪秀全这种有个宗教壳子的已经算是最顶尖的了。 刘邦这样的农民才几年时间就能登顶的,完全就是关中这块地,经过秦始皇调教过的,中国最顶尖的军政制度,领先诸侯至少2个档次。 这是唯一一次农民起义能领先官僚或是诸侯2个档次的,其它时候的农民起义至少落后诸侯或是官僚4个档次(朱元璋那次另说)。


                IP属地:湖北11楼2019-12-13 11:08
                收起回复
                  项羽能拿到关中这块地, 给刘邦另一块封地,刘邦的水平最多也就是流寇水平,可能连彭越这样的土匪都不如。


                  IP属地:湖北12楼2019-12-13 11:11
                  收起回复
                    写的很好,支持一下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12-13 12:00
                    回复
                      项王闻之,大怒,乃北伐齐。齐王田荣兵败,走平原,平原人杀荣。项王遂烧夷齐城郭,所过者尽屠之。齐人相聚畔之。荣弟横,收齐散兵,得数万人,反击项羽於城阳。而汉王率诸侯败楚,入彭城。项羽闻之,乃醳齐而归,击汉於彭城,因连与汉战,相距荥阳。以故田横复得收齐城邑,立田荣子广为齐王,而横相之,专国政,政无巨细皆断於相。
                      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令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於沛。楚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令故吴令郑昌为韩王,距汉兵。
                      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於是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
                      项羽虽然击破田荣,但田荣残部在田横的指挥下重整旗鼓,和项羽在城阳拉锯,在齐地打了大半年项羽也未能清扫齐人的残余势力。反观刘邦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迅速清扫了三秦,除章邯还在废丘孤城抵抗以外,其他地区都投降了刘邦,而且还打出函谷关,收韩魏之地。
                      只能说计划总是跟不上变化,想的很好执行起来一团糟的事情历史上比比皆是。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12-13 12:48
                      收起回复


                        IP属地:河南15楼2019-12-13 14:26
                        回复
                          项羽的问题不是分封,而是怎么处理楚王。刘邦自己是君,项羽则不是,不杀楚王他永远是个臣,杀(废)楚王则天下舆论不平。真的很难处理,除非来个暴毙什么的。
                          还有杀不杀刘邦,要是刘邦死了,随便项羽怎么折折腾都没事,但是他就是不肯杀,后面看起来,谁的威胁都不如刘邦大。所有其他诸侯领军什么的,都没有和项羽一战的勇气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12-13 14:27
                          收起回复
                            根本就没战略


                            IP属地:北京17楼2019-12-13 18:03
                            回复
                              分出一个自古未有的九江王、衡山王,只能说项羽不谋全局。


                              IP属地:广西18楼2019-12-14 01:5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