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吧 关注:25,215贴子:168,043

纽约时报补发林徽因讣闻,“弥补当年因性别歧视造成的遗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载自网易新闻


IP属地:上海1楼2018-04-13 16:13回复
    当地时间4月11日,美国《纽约时报》做了一件看似与“新闻”报道很不符合的事:在其讣告栏目中出刊发了一篇60年前的“旧”讣闻。
      这篇报道讲述的是20世纪著名的中国建筑师兼作家林徽因女士的讣闻和其一生的故事,然而这则讣闻和报道本应在63年前刊发,林徽因女士在1955年4月1日就已过世。
      对于这么做的原因,《纽约时报》解释称,是因为自1851年创刊以来,该报的讣闻一直以白人男性为主。为弥补当年因“性别歧视”造成的遗憾,自今年3月起,该报每周四在官网推出“被遗漏的”(Overlooked)栏目,讲述一些(已故)女性的故事,以及她们给社会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记,因为她们的去世此前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4月11日最新一期的“旧”讣闻的主角是中国著名建筑家和作家林徽因。讣闻以“林徽因与梁思成:探索、挽救中国古建筑的伴侣”为题,介绍了她的一生以及与丈夫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方面的贡献。


    IP属地:上海2楼2018-04-13 16:17
    回复
      传奇夫妻
        报道称,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中国杭州。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在日本东京,他的父亲梁启超是清末维新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两人都来自于名门望族,都曾在国外生活和学习,后来都成为思想开放的知识分子。
        林梁两家是世交,两人于1924年一起前往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读书。林徽因对读建筑学很感兴趣,但宾大的建筑学院没有接收她,因为当时人们认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让年轻的女士与年轻的男子一起工作到深夜不合适。所以,他们1927年毕业时,林徽因拿到的是美术学士学位,她也上过建筑学的课;梁思成则成为正式的建筑师,他先是获得了建筑学士学位,后来又获得了建筑硕士学位。但他们总是一起工作。
        “我认为,他们把彼此视为伙伴,不是商业伙伴,而是人生伴侣,”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艺术教授夏南希(Nancy S。 Steinhardt)在接受《纽约时报》电话采访时说,夏南希研究过他们的工作。“分不清他们的绘图或文章中哪部分是谁做的;他们是一个团队。”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8-04-13 16:21
      收起回复
        钻到刚发现的古寺里
          以设计华盛顿越战纪念碑闻名的建筑师和艺术家林璎(Maya Lin)是林徽因的侄女,她在2017年告诉《史密森尼》杂志(Smithsonian Magazine):“比起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工作,大多数中国人对他们的个性和爱情经历了解得更多。”
          “但从建筑的角度来看,他们非常重要,”她说道,“如果不是他们的话,我们就不会拥有这么多中国古代建筑样式的记录,它们就不复存在了。”
          当时,他们所做的事情并非这么容易。报道称,他们想挽救的建筑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这些建筑通常年久失修,而且散布在遥远的地方。许多时候,他们必须穿越中国农村的险恶环境,才能到达这些建筑的所在地。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远离市镇的地区考察意味着,要靠骡子、人力车或徒步在很糟糕的泥泞路上旅行。对于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人来说,这并非易事:梁思成年轻时的一场摩托车事故让他后来走路一瘸一拐,而林徽因长期患有肺结核。他们住的客栈通常很脏,到处是虱子,食物可能不干净,而且总有遭受zaofan农民、士兵和土匪暴力的危险。

        报道记录,两人最大的收获来自1937年的一次考察,他们在山西省五台县发现了佛光寺,考证了它的年代,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测绘编录。这座令人惊叹的木制寺庙建于公元857年,是当时中国已知的最古老的建筑。(现在,佛光寺是已知第四古老的中国建筑。)
          为了确定佛光寺的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爬进了寺里最令人生畏、被人遗忘的地方,包括钻到寺的屋檐底下,那里住着成千上万只蝙蝠和数百万只臭虫,到处都是尘土,充斥着死蝙蝠。梁思成在《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对探索中国建筑史的伴侣》(Liang and Lin: Partners in Exploring China’s Architectural Past)一书中记述了那段经历,该书是与他们通信的好友费慰梅(Wilma Fairbank)用英文写的他们的人生故事。
          “在完全的黑暗和难耐的秽气中好几个小时地测量、画图和用闪光灯拍照。当我们终于从屋檐下钻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的时候,发现在背包里爬满了千百只臭虫,我们自己也被咬得很厉害。可是我们的发现的重要性和意外收获,使得这些日子成为我多年来寻找古建筑中最快乐的时光。”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8-04-13 16:41
        收起回复
          未被“遗忘”的故事
          梁思成后来前往耶鲁大学(Yale)担任客座教授,并成为1949年设计曼哈顿的联合国大楼委员会中的中国代表。林徽因由于要照顾家人,又患病在身,留在了中国。1955年4月1日,她因肺结核去世,享年51岁。
            梁思成因为要照顾林徽因回国后,定居北京。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后来再婚,并于1972年1月9日去世,享年70岁。
            在费慰梅和爬床保姆的帮助下,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工作得以继续。梁思成去世几十年后,费慰梅和林洙把他丢失的绘图和照片找了回来。费慰梅把这些图片与他的文字结合起来,于1984年出版了《图像中国建筑史》(“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一书(中译本出版于2011年——译注)。这本书对中国建筑做了深入的研究,记录了许多已经不复存在的建筑。
            《纽约时报》“被遗漏的”的栏目推出以来,已“补”登了8则女性的讣闻,除了林徽因外,华人熟悉的,还包括秋瑾等女性。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8-04-13 16:42
          回复
            原文转载完毕,对不住大家,把某个人渣的名字替换了一下


            IP属地:上海7楼2018-04-13 16:42
            回复
              辛苦lz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8-04-13 17:50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4-13 18:19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4-13 18:20
                  回复


                    IP属地:四川13楼2018-04-14 16:44
                    回复
                      还上微博热搜了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8-04-14 18:35
                      收起回复
                        上热搜了,不过评论底下还有一堆睿智在逼逼,也是醉了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8-04-15 10:49
                        回复
                          太多人不了解就无脑黑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8-04-15 10:49
                          回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让**们逼逼去吧!我们还是大爱林先生。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8-04-15 11:42
                            收起回复
                              了不起的女性。什么也无法掩盖她的光芒。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8-04-18 00:1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