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中国吧 关注:153,868贴子:889,094
  • 4回复贴,共1

科技居然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这么发达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科技居然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这么发达了!
机器人峰会 2017-08-09 13:29
2017年5月16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杨华勇在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演讲了《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发展的若干探索》,就机器人国际发展趋势最新研究的成果,特别是浙江大学在机器人方面取得的诸多成果,做了一个非常全面系统的介绍。
其中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让人大吃一惊,原来,不知不觉间科技已经这么发达了!今日中国机器人峰会将杨华勇院士的演讲与大家一起分享。
以下是演讲全部内容: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来到余姚,向各位汇报《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发展的若干探索》。
我们都知道,机器人是一个综合交叉的技术。在浙江大学,我们做了初步的统计,我们7个学部里面有4个学部,有20多个团队都在研究机器人相关的技术。
那么,如果我们朝前看,应该思考做一些什么的问题。以下就是我们关于机器人的思考。

一、工业机器人
未来的工业机器人到底跟现在有什么不同?毫无疑问,它的精度会不同,还有它的载重、负重会越来越不同。
我们知道目前机器人产业最大的应用是在汽车领域,而汽车领域,它的工作环境和高质量的重复劳动以及高效的物流,会带来不同的变化。
那下一步工业机器人——我们知道什么时候电视屏幕里的场景能够走下来——就是人机共融。事实上人和机器一起来理解和协同,物联网的介入可以进行多机器人协同,还有机器人和人同时适应环境和工况,从而实现全局职能。

这是MIT最新的一些研究。它的研究跟以往不一样。就是可以把知识分解应用到教学里面。未来的教学不是单一的进行,而是一个可以帮助识别和记忆的机器人群的多机分享。还有一个脑控装备,它可以做多种动作,脑控在下一步将是无线。
我们在思考,也在做,机械手我们看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工厂车间里都在应用。那么它应用在办公室会怎样?

这是浙大一个团队在做的,我们能不能把这样的机械手大量从车间移到办公室,移动到银行?这样可以人机协同,可以带来大量应用。所以类似的机械手要借助工业设计的专家把它做得更漂亮更时尚,然后融入我们家庭和办公室内。
同时,在浙大,我们联盟里也有团队在思考和探索脑机结合的研究。浙大已经成立了很多年的研究院,用多学科的力量融合到直接沟通,建立机器和装备直接沟通的渠道。

最早的探索,我们是介入式的,就是把芯片介入到老鼠大脑里,然后可以控制老鼠的一切行动,它会做它很多平时不会做的事,包括在深度睡眠状况下控制它的行为。可以借助动物感知力,而不是我做很多传感器来感知,感知环境,提高适应性和机动性,找到脑机共融多种的可能性。
通过老鼠的研究我们延伸到临床上,就是猴子的研究,然后现在可以做到人和机械手,就是脑控机械手猜拳。类似的研究在其他国家也在做,但是浙大相对走得比较早,所以也与目前国际前沿同步做这方面的研究。

我们希望多机器人在车间会越来越多。这是浙大机械学院一个团队做的,关于金属网的加工。它要解决焊接过程当中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精度不稳定的问题,所以这是集成了多机器人的协调工作和多机器人工艺路径的协同。还有双机器人协同焊接,然后把协同技术、激光的巡微技术,全部放在云上,在云平台上进行运行,它会拓展很多机器人的功能和应用的范围与空间。
二、软体机器人
软体技术是在前,从哈佛到清华、浙大都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但是它的难度我们都知道,肌肉相对于电机而言,更难控制,因为它用的功力很小,所以如何找到合适的材料将是研究的焦点。它还涉及到四个方面,跟其他工业机器人一样,首先是设计,然后是制作、控制、和智能材料这方面的研究。

现在仿生学用到软体机器人很多,模拟手、模仿蜥蜴舌头等等,这些探索研究有很多,国内外都有。还有研究各种动物:鱼、虫类,而且只靠光控来做。这方面哈佛做了很多的探索,通过光驱甚至生物细胞驱动可以在溶液里提供动力。这个在医疗上可以提供无限的可能。
软体机器人是哈佛最新的研究成果,在上一次杂志封面文章说到很多关于柔性的控制芯片,包括了打印、OCTOBOT、全软体的机器人,这块的研究进展会发展得非常迅速。
还有蠕虫,光驱动原理,最终还是要落地。比如说,在医疗方面的应用,未来的聚焦会越来越多。

这方面,小鼠心肌细胞驱动仿生鱼现在已经可以实现特定的任务和功能。还有英国的BLOSCOO也做纺织物的传感,这个也可以跟现有的机器人技术相结合。
在电驱和热驱方面浙大做了特别的研究,有一个团队做全软的,通用软体材料,这个薄膜的变形可以达到1692%,创新的世界纪录,而且全透明、全软体、零噪声的驱动,由很高的电压、非常弱的电流实现,而且可以放在水里,也可以实现成群控制。有一项运用,我们可以看到,在医疗,用水凝胶赠韧的原理来做人工的膀胱,那么它可以收缩很大的面积,这为治疗特定的疾病带来新的可能性。

三、智能工程装备
机器人技术跟重大装备的结合可能应用的范围和对传统高端装备的升级改造会带来很多的影响。下面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自然工程机械,因为中国在工程机械领域还是有一些相对的优势。近来市场上数量和质量都在升级换代,机器人如何渗透到高端装备,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远景来看,智能工程机器人可以针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环境,为遇到难点客户提供新的解决手段。

一个例子在863计划和科技部,由于产学研合作已经占领中国盾构整机龙头企业的80%的份额。尤其是这两台盾构,一台打了15公里,一台打了12公里。进口美国最好的罗冰斯只打10公里,这两家一个拿到46台定单,一个17台定单,中国过去进口了15台,现在这个需求爆发。这两个样机都非常的好,所以相应的技术研究取得突破,从15公里开始,863计划开始支持。

下一步我们应该做什么?进行一下思考。我们以前的愿景就是无人值守,就是把司机替代掉,因为司机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训。那么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那我们应该要思考新的可能性。因为现在大量施工数据没有真正用起来,硬件其实已经打通,可以把数据从地下传到办公室,传到开发者的计算机里。
我们有知识工程到底还能做什么?我们要用云的平台,专有的平台,把历史的数据挖出来以及在正在施工的数据当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当然信息安全是一个问题。
但是,更多我们要做标准,海量数据如何打通?要把现有的软硬件技术结合在一起,然后构建专有装备。比如特定的工程机械的装备,特定云平台进行决策,它可以根据大数据来挖掘,从施工信息到海量装备信息,这块可以把现有监控的数据全部用起来,从地址到装备服务等等。

这块需要做的智能装备还有很多,所以我们需要软硬件的多学科。在座的专家聚焦中国相对有优势的行业工程机械上,来找新的可能性。所以要数据挖掘与优化决策,我们重点可以解决遇到不良地质的时候,让它更少发生停工,这样可以突破解决严重事故的技术瓶颈。
这方面我们已经在进行一些探索。当然也需要得到社会各界金融界的支持,需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撑。这块会带来很大的可能,我就不一一展开讲了。这方面需要做的事有很多,主要是在人工智能2.0下的智能装备在大型复杂装备上的应用,要做软硬件平台,硬件社会也要适应,然后解决现场施工的问题,从装备研制到施工的服务。
现在还有一个就是智能挖掘机,挖掘机在装备没有大的引导下,就加了很多传感器,现在结合北斗可以把很多机器人的信息输入到云上,可以规划整个动作,整个协调的结果可以使施工时间缩短20-60%。这方面的远程监控、遥控到自学习的升级换代,会有很多需求。
我们也在做类似的规划,因为未来,地下空间工程需求会有非常大的可能。尤其是在一带一路上,要把这个需求延伸到以外去。在浙大,机械学院有一个团队,10多年前做了国际上首台无人挖掘机,它可以事先规划好挖沟。现在要把更智能的信息弄上去带来新一代的装备。,就不需要蓝翔长期培训操作手了。这方面会

爬壁机器人早就有了,北航也做了。我们这里一个年轻副教授做的,做法跟以往不一样,实际上用了一个人工可控的龙卷风,吸力非常大。现在的负重做了三代,可以五公斤以上,做清洁没有问题。这块正在找产业资本,现在风投很多,但风投的做法是金融资本,磨不起。
所以在座各位有兴趣,可以跟我们探讨做这块。在发达国家有查窗机,但是每一个建筑不一样,查窗机也不一样。我们中国要蜘蛛人,90后不愿意做蜘蛛人了。现在市场需求,墙面是2元钱到4元钱。我们现在做非结构式的,可以满足未来需求。

四、航空工业智能装备
毫无疑问,制造业最难的还是在航空。中国的大型客机C919首飞,后面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们知道中国有很长一个清单需要一一来实现,而这方面的控制技术也得到了国家863计划以及其他计划的支持。
我们学院有团队做了这方面的,主要做的是定位变形、位姿协调和现场加工的技术。飞机在现场装配技术,有一个最新发明创造,目前国际上首创的就是钻铆技术,1分钟可以打17个孔。现在做了铝合金和钛合金等复合材料,目前在杭州大江东做产业化的转化。

当然,在前面做了柔顺对接平台,这样的平台载荷非常大,精度要求非常高,进位精度和重复精度都是要求非常高,而且还要自动化的测试系统,所以,就很成功地应用了目前从民机到军机各种型号的工作,为中国现在各类飞机作出了贡献,这块需求还有很多,不管先进性、创新性而言,智能制造进入飞机装配的领域还有很多的可做的事。

五、生物医学装备
生物装备,把机器人技术作为智能装备的一部分来思考,这方面也有很大的可能。我们也做了这方面的探索,就在我们机械学院里。生物,现在需求很大。生物器官,也是国际研究热点,从皮肤到角膜,到血管,到肾、肝,然后肺、心脏等等。就研制样机而言都是精度的问题,还有如何研制多种装备。
回过头说关节的问题。现在人工关节早就有,但是寿命不够长,这是时间问题,还有它的强度、机械性能刚度的问题。我们能不能用可降解生物性材料做人工关节?这个方面还有很多,比如用水凝胶、3D打印的方式来进行。

现在3D打印出来,要考虑它的相容性怎么样,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生物墨水的问题,打血管的问题,这些整个机器人的相关的技术,都会应用到。只有把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这方面的打印取得突破,才能真正造出工业化的可批量生产的人工肾等器官。
真正来看打印机,现在无非主要是三种工艺:一个是生物墨水打印,一个挤压打印,还有一个激光的辅助打印。但是这个打印过程的稳定性如何来控制?还有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怎么降到最低?就是流动稳定性,从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到装备都需要一体的解决方案,尤其是这个挤压打印,现在用得比较多,它有喷头内压力、空气剪切力,这都会影响。

还有组织营养液,打印出来的血管能动性输送营养也是目前的关键。现在做的一些事业,国际上也证明人工血管可以打通通道,可以输送营养,所以人造血管,在动脉上的应用指日可待。
营养液输送以后对细胞活性的提高在20%以上,为流控芯片在医学上的应用打开新的空间。这是水凝胶打皮肤,我们在实验室已经可以实现精度控制在100微米,是现在精度最高的,目前朝10微米方向进展,做了多层真皮、表皮等等,单层细胞和双层细胞、四层细胞。
我们做了大量的动物实验,观察它一周以后、两周以后、三周以后的生长的情况。我们也做了好多批次动物的实验,目前的进展来看,动物实验的结果很好,一周以后伤口开始愈合,两周以后基本完成。所以这方面的研究,用机器人技术在生物上的渗透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包括支撑癌症的研究、药理病理的研究、神经的修复。
如何把机器人技术用起来,这方面从工艺到装备到医学的结合,需要各位一起努力来做这方面的工作。现在测试设备都还不完全具备,所以,有很多可做的事。

大家都知道外骨骼,外骨骼有各种可能性,我们也在探索做外骨骼,从上肢到手指的研究,然后抓取到下肢,现在样机都已经出来,而且在康复医院也做了不少的实验和一整套的检测,我们想制订新的检测的标准。这方面,而且聚焦到修复,比如髋关节的修复,它整个坐的过程、仿生的过程,还有下肢。
现在外骨骼有一个人员的问题,目前用电池,可以做最好的是一个半小时。我们现在用不同的方法,比如用发动机做,同样重量下可以带燃料的话,可以做到四个半小时。所以,这个可以延长外骨骼使用的时间。

当然我们都知道检测医疗多是需要人动,MICTR都是人动,那能不能人不动,变成机器动?现在已经做出样品机。还有我们知道病床,可以纵向走,能不能侧向也翻身?病人不动,靠床动来整体翻身,避免褥疮。这块也需要产业资本介入把它尽快商业化。
六、总结与展望
总结起来,在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的引导下,将带领我国全面开展制造的智能化和装备智能化的进程。人机的理解与协同、环境与工况自主适应是智能装备前沿核心方向,所以人工智能领域最新的进展必须结合硬件和软件。
探索刚刚开始,前景无限,与在座各位共勉


1楼2017-08-10 12:24回复
    机机互交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8-10 13:25
    回复
      有点吓人,不知道真假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8-10 16:03
      回复
        就喜欢快节奏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8-11 21:41
        回复
          鬼嘛信啊!就是骗人拉傻子投资的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3-11-13 02: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