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之城吧 关注:237,520贴子:6,353,877

写历史类长篇连载有人看吗?【西凉风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皇皇五千年世界史,谁为由来第一铁军?
横扫欧亚的蒙古骑射?箭无虚发的英国长弓?不动如山的条顿武士?威震沙漠的埃及马穆鲁克?攻防合一的拜占庭甲胄?泯不畏死的日本武士?重骑之首——法兰西圣殿?枪兵杀手——波兰翼骑?或者苏丹亲兵?哥德卫队?哥萨克骑兵?不朽者?都不是。
这些部队或属于农耕,或属于渔猎,或属于游牧,却没有一支能同时具备游牧部队和农耕部队的长处,它们在名将的带领下,或能煊赫一时,却大多如流星转瞬即灭。
幅员辽阔的中国,并不以精兵战术闻名,而是屡以人海争胜,常被诟病为军队战斗力不若其他国家,而近来被极端皇汉吹上天的南宋重步兵、大明火器部队,也已渐渐被证明实在是名过其实。
但中国却实实在在曾经有一支无敌铁军,煊赫千载,马踏十方,无数铁血男儿,耕战合一,以七尺身躯,为华夏捍卫着茫茫西北,令外敌心惊胆寒,其韧性之强,锋芒之锐,战斗力保持之久,于茫茫世界,实古来无有其伦!
金城之下,河湟之间,千秋壮气,是为西凉,凉州大马,横行天下。
不信中华无壮士,请看西北有孤忠!
读者且随在下之笔,来略窥那绵延千载的浩荡英雄之气。某学识浅薄,文字粗陋,但有谬误之处,还望各位多作指教。书此文者,惟不忍英魂埋藏翰漠,罕人问津,故作此文,以表西凉一脉千秋义勇耳。


1楼2014-03-27 02:15回复
    一、六郡豪雄
    巍巍强汉,族以为名。
    那是中华最为尚武的时代,也是一个将星辈出的时代。
    龙城卫青,飞将李广,”封狼居胥“的霍去病,”虽远必诛“的陈汤,横扫朝鲜的杨仆,荡平岭南的路博德,万里刺名王的傅介子,三十六人定西域的班超,马革裹尸的马援,勒石燕然的窦固……这一个个光芒璀烁的名字,永远闪烁于历史天空之上,代表着我华夏兵锋最盛之时,无与伦比的辉煌与荣耀。
    也许,有一个名字,在如此多的大汉对外战争名将之中,并不显得醒目。纵然是熟读历史者,往往亦不过将其与魏尚、常惠之流并列而已。
    但他不该被忘记。
    他叫赵充国,威震天下,万古名扬的西凉铁骑,就在他手中草创。


    2楼2014-03-27 02:16
    收起回复
      这里有人或许会问,同为甘肃人,李广早于赵充国,名气也大得多,为什么我第一个不说他?
      很简单,李广在雁门一带作战,带的都是并州兵,和西凉铁骑没什么关系。
      说到西凉铁骑,必须要明确一下凉州的概念,可不要以为凉州只是武威的一丁点儿。古凉州是大汉十三州之一,一个非常广大的地域,不仅完全包纳了今天的甘肃省,更包括青海东北的河湟,内蒙西部的河套,还有宁夏的银川平原,更包含陕西西北一小部分。
      也就是说,甘肃要是按照古凉州来划分的话,那就不是一根精廋的骨头,得是一块厚实的蹄膀才行。


      14楼2014-03-27 11:47
      收起回复
        在春秋时期,秦国就已向西北扩张而去,大秦锐士,兵向凉州。
        然而,在这片荒茫的土地上,游牧民族早已弯弓跃马,纵横驰骋。不但匈奴人将这里看作南下中原的通道,羌人和氐人也磨刀霍霍,有饮马黄河之志。
        说到羌族,很多人会说兄弟民族。没错,羌族和藏族与汉人的Y染色体相似度极高,几乎可以说是同源。
        然而同属闪米特人,犹太人、巴比伦人属于农耕民族,萨拉森人(即阿拉伯人)却属于游牧民族。伟光正的先知穆罕默德同志把兄弟民族从辉煌的波斯文明和罗马文明中拯救出来后,好像也没做什么好事,只是教他们学驴子叫。
        农耕和游牧是天生的冤家对头,所谓的兄弟民族,只能证明一点:从遗传学的角度上说,大家的确是由同一种猴子进化而来的。
        一个民族的根,更多地在文化而不在血统,我后面的文字,亦会提及这一点。


        38楼2014-03-28 00:14
        收起回复
          ——————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飞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陈子昂的这一首《送魏大从军》,想来不少人都耳熟能详。当中的“六郡雄”,便是指被《汉书》称为“六郡良家子”的赵充国。
          陈子昂所怀念的,并非只是赵充国一人,他久历边塞,深知边患严重性,绝非一二良将所能消弭。巍巍大唐,缺的岂是名将?
          只是,唐朝的中央集权强化,以及关中贵族对于凉州军的打压,使得曾经威名煊赫的西凉铁骑,渐渐失去了它的活力和战斗力,西北的血肉屏障,顿时薄弱起来。
          在陈子昂发出“谁云未忘祸,磨灭成尘埃”的感叹时,赵充国所草创的西凉铁骑,已经三安华夏,而在百年后,西凉军将第四次挽救这个庞大的帝国,用热血焕发出最后的辉煌。


          39楼2014-03-28 01:29
          回复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19岁的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开辟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张掖、敦煌),从此汉王朝的西北边疆又多了一大块,15年后的元封二年,刘彻同志在这里画了很大一个圈,称作凉州。
            这时,比霍去病小3岁的赵充国还在家乡上邽种田。
            当时的赵充国,还是小赵,小赵听到这个消息估计很高兴,因为这一战就在离家乡不远的地方发生。
            小赵的姓,在现在听起来很普通。一是太多,二是所谓的“铁血强怂”太丢人,如今姓赵的多半都不好意思说“俺是皇室之后”。
            但是在汉朝时可不普通,赵氏是嬴姓十四氏之一,战国七雄就占了两个,秦国也是嬴姓赵氏,和赵国一模一样,只不过为了区分开来,所以秦始皇才给叫了嬴政。
            不管秦国还是赵国,在周朝时期可都是响当当的贵族,而且也都是出名的尚武强国,赳赳老秦自不必说,赵武灵王也是胡服骑射,把胡人的骑马射箭本事学了过来,反过来又把匈奴人(林胡)揍了个屁滚尿流。
            小赵被称为“良家子”,多半是出身名门,这么看来,他更可能是秦国王室的后裔,毕竟赵国在山西河北那块,隔凉州有点远。
            不过,无论他是哪一国的后人,抑或祖上只是布衣,他都绝对对得起他的姓氏,并为这个姓氏增添一分不可抹煞的辉耀。


            40楼2014-03-28 01:48
            回复
              当小赵18岁的时候,他还是种田,不过换了个地方。
              胡人越来越不安分了,汉武帝表示不快乐,于是在征发了70万人向北方边境迁移。小赵一家也在征发之列,不过他本来就住在西北,所以只是往西边移了一点点,到金城(今兰州)一带。
              这是小赵的一小步,却是西凉铁骑的一大步。因为天水隔边境还有点远,兰州就直接在前线上了,每天要看到很多异族烧饼试图冲破边军的防线进来烧杀抢掠。
              如果是现在的人,当然大多是打死也不去那种烽火连天的地头,但汉朝时的百姓都实诚,皇帝一声令下,大家都要准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而小赵则是开心得不得了,他的机会终于来了。没多久,他就“卫祖国,保和平,就是保家乡”,加入大汉西北军区边防军,成为了一名小小的骑兵。
              这还是看在小赵出身名门的份上,没让他当步兵。没办法,没拿得出手的背景,就只能从基层干起。


              43楼2014-03-28 02:13
              收起回复
                升迁不是容易的事情。
                霍去病攻取河西,切断了匈奴和羌人的联系。匈奴人不甘失去一群强大的附庸,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唆使羌人去大汉边境上操事,更是派了些人马过去帮忙,史载“时先零羌与封养牢姐种解仇结盟,与匈奴通,合兵十余万,共攻令居、安故,遂围枹罕”。
                羌人三个部族就能拼起这么多部队,可见当时实力之雄厚,而如此强大的羌人,不过是匈奴的附庸而已。现在一些宋吹明吹动不动就说秦汉时游牧民族太弱,所以才打得轻松,我在这里先打一次脸。
                当然,匈奴究竟有没有直接派兵过去,是有待考证的事情,但是这无关紧要,因为匈奴还派出偏师,配合了羌军的行动,发兵攻入五原(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杀死了汉朝的五原郡太守。
                当时西北军区的司令员是郁郅(在今甘肃庆城县)的李息,也是凉州人。此人是从景帝时期就开始工作的老干部,早年表现一般,不过资历深厚,所以参加了有名的马邑之围。后来跟着卫青大将军出塞三次,突然DPS大增,老树开了新花。
                李息命令枹罕守军死守城池,而后与副将徐自为一同,率领着凉州、豫州所征发的十万部队,北上救援。
                这十万部队几乎全是步兵,汉朝初期,军队的战马普及率还很低,中央军以及长期对决匈奴的并州军能够分到大半,而其他军区的配给上,就显得非常之尴尬。
                李息没有抱怨,他没有时间,因为当这支临时拼凑的大军征集起来的时候,枹罕守军已经在十数万游牧民族铁骑的冲击下,坚持了整整一年!
                《后汉书》对此只是轻轻一笔带过,但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一战的惨烈。戈壁上的孤城,荒烟落日之下,数千疲弊之兵,“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用自己的热血,来捍卫自己的家乡。
                他们都没有放弃希望,因为这个国度,叫做大汉,大汉不会放弃任何一支为国尽忠的部队。
                他们也已没有退路,一旦枹罕沦陷,凉州极可能全境破溃,野蛮人的铁骑,将直接攻入帝国的中心,关中。
                用酒徒先生的话说:退后一步,是家园。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李息与副将徐自为带着十万步兵赶到枹罕城下。
                如果这是明朝,等待这支远征军的结局,只可能是全军覆没。他们缺乏战马,没有精良的武器和衣甲,缺乏粮草,更因为远道跋涉而身体劳困。
                而他们的敌人,是十多万剽悍无比的异族骑兵。
                匈奴人已经拖住了帝国最精锐的部队。
                不会再有援军。
                这一战,只能胜,不能败。
                并非大汉一流名将的李息,在这一战中也没有留下任何铭刻史册的豪言壮语,但他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大汉军魂”。
                史载“击平之”。
                在十万步兵的冲击下,数量比他们更多的西羌游牧骑兵,兵败如山倒,灰飞烟灭!
                李息和徐自为不作丝毫休整,就带着新胜的军团,追亡逐北,攻入湟中,将大汉王朝的疆域,扩展到青海境内,又筑令居塞(今甘肃永登县境),受上命置护羌校尉,绝河湟羌人事物,许多羌人被迫迁至青海湖地区。
                我可以想象,饥饿疲敝、瘦骨嶙峋的枹罕守军,与同样饥饿疲敝的援军士兵流泪拥抱的情形。
                不知多少大汉热血男儿,倒在了这场大战的沙场之上,但辉煌的胜利,已足使逝者和生者都得到足够的安慰。
                小赵在西疆因作战英勇而被选入羽林军,而他最可能立下战功的,也就是这一场并不被后人所注意的枹罕之战。
                这一年,赵充国26岁。
                顺便提一句,数百年后,在枹罕这座西凉重镇,还会有一场更加惊心动魄的大战。


                65楼2014-03-28 22:45
                收起回复
                  光阴荏苒,岁月催人老。
                  枹罕大战后不久,小赵就因表现出色,立一等功二等功若干,被调到中央工作,成为羽林军的一员,当上了尊贵的天子保镖。
                  京师是繁华之地,也是吃人的地方,转眼间,就到了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曾经意气风发的小赵,已是38岁,变成了Mr赵,却仍是籍籍无名。
                  这时,霍去病、卫青都已带着赫赫声名,去往另一个世界,小赵的老上司李息也已不在人间。
                  如果是一般人,大约会自暴自弃,放弃了曾经的凌云壮志,捧着铁饭碗混过余生。
                  但赵充国并不是普通人。上天注定了他要做名将,做英雄。
                  命运之神,就在这一年给了他翘首以待的青睐。
                  这一年,汉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精锐骑兵出酒泉,攻打匈奴右贤王。
                  这个李广利,大家应该都知道,和卫青一样靠着裙带关系上台,却让汉武帝发现实在是看走了眼。能力平平甚至可以说有些烂,每次都要靠优势兵力干翻敌人还弄得自己伤亡惨重。只是碍着李夫人的枕头风,刘彻同志也只能让他长期带兵。
                  赵充国作为羽林军军官,并不需要再征战沙场,但他知道,这是久违的机会。
                  李广利是个脓包,他看得很清楚。但只有在一个脓包的麾下,才能显示出他的才华。
                  当年他在李息麾下未能立下奇功,也就不愿意做卫霍等名将的绿叶,让自己的名字埋没在浩如烟海的军功簿书中。
                  大丈夫立于世,要做,就做红花!


                  76楼2014-03-29 01:38
                  回复
                    这次出征,Mr赵的军职是假司马,也就是副参谋长。
                    汉武帝总算知道他脑子比较好用。
                    不过别以为他这个假司马地位多高,汉代将军的直接辅助军官包括长史和司马,长史和司马作用重复较多,地位却高于司马,真算起来,Mr赵这个假司马也就一个正团级。
                    当然正团级也不比30多岁时的李云龙差了。
                    酒囊饭袋李广利仗着兵强马壮,一开始还是打得很欢“击右贤王于天山,得胡首虏万馀级而还”,哼着大张伟的“倍儿爽”,跳着扭臀舞,很愉悦地往回赶。
                    这哥们都不提防伏击的,Mr赵估计提醒过他,不过这种逗比一般都听不见别人的意见。
                    然后就“匈奴大围贰师将军,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
                    得胜之师,顷刻陷入了山穷水尽之境,拜李广利的愚蠢所赐。
                    李广利麾下那些牛逼哄哄的军官们,这时都萎了,一个个成了蔫茄子。眼看着己军士兵在如同潮水般涌来的匈奴骑兵的箭雨和弯刀下,接连毙命,越打越少。
                    其实我实在怀疑匈奴军究竟比不比汉军多,因为奇葩李广利就在两年后带着13万人出朔方,又被10万匈奴军围住了,最后也就是“与单于连斗十余日突围而归”。


                    77楼2014-03-29 02:08
                    回复
                      疾风知劲草。
                      这一刻,Mr赵想起了12年前,枹罕城中浴血奋战一整年的勇士们。
                      也许匈奴人的战斗力要高于羌兵,但是绝对不会达到枹罕之战中那么可怕的数量。
                      既然如此,又有何可惧?
                      Mr赵豪气干云地站了出来:交给我!
                      他身先士卒,率领一百余名勇士,向匈奴军薄弱之处,奋勇冲击而去。这些年来,Mr赵从未放下过自己的身手。
                      匈奴人围困多日,未曾想到汉军中还有如此勇士,一场血战下来,由战马铸成的铁壁被撕了一个大口子,于是脓包李广利得了生机,“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带着大军沿着Mr赵砍出的血肉甬道冲了出去。
                      事后,Mr赵“身被二十余创”,还跟没事人似的,攻击力明显强于后来的周泰,经打程度也不在周泰之下,至于兰博·曾哥这种弱B,实在应该好好向Mr赵学习。
                      光是这个故事演绎一下,都足够拍一部“我的团长我的团”。


                      78楼2014-03-29 02:18
                      回复
                        大军回到长安。
                        其时李夫人还没归西,正当得宠,刘彻看到大舅哥损兵折将回来,虽然心里不快,也没好说出来,只能说“回来就好”。
                        李广利虽然脓包,倒也知道好歹,向刘彻同志禀报了Mr赵的英勇事迹,于是“武帝亲见视其创,嗟叹之,拜为中郎,迁连骑将军长史”。


                        86楼2014-03-29 19:45
                        回复
                          这里,我们要感谢一个老赵同志的猪队友,他的名字里也有个国字:义渠安国。
                          如果不是他提前引爆了羌人的火药桶,让老赵有机会解决他留下的烂摊子,并借此草创所向无敌西凉铁骑,那么问题被积压到汉朝衰弱之时,结果将无法想象。
                          祸兮福之所倚。
                          写到这里,我想起“搁置争议,把问题留给后人解决”,于是嘴角露出一丝悲伤的冷笑。


                          88楼2014-03-29 20: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