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吧 关注:14,234贴子:249,712

科举没那么难,主角应该最少能考上举人(以蒲松龄来分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山东教育水准和安徽差不多吧(比江南差,但是这俩省份差不多),现以聊城蒲松龄来分析科举情况,来谈谈方应物的科考情况。据蒲松龄纪念馆的“蒲松龄年表”记载:他第一次考举的时间是顺治十七年(1660),二十一岁。这次乡试未中。乡试三年一次,一般在秋季举行。三年后的康熙二年(1663)又考,仍未中。在“蒲松龄年表”中有据可查的考举六次。最后一次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是年他六十三岁。从二十一岁到六十三岁,考举时间长达四十二年,全部落榜,直到七十一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


IP属地:辽宁1楼2013-05-07 13:40回复
    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八股文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在中国的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凡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当权者也往往通过仕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察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内容,这与今天申论考试的内容和命题形式相吻合
    科举是选拔治理国家事务的“官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干部”或者“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因此参与科举的学子文章既不能单纯地就事论事,就题目论题目,就字面意义谈字面意义,肤浅了事;更不能在论述的文章中写故事,写小说,写人物。而是应写一些与考题密切相关的政治见解,施政措施等等。学子们的文章应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阐述观点,分析论证。“直白”是科举考试的主要政论方法。 结合大明官方应物的情况,方应物也就头场的八股文不行外,其他的两场临阵补补完全没问题。再来说头场,根据小说目前的进展,主角县府试没问题,院试还不知道。就以县府试来看八股文的情况,“十有五而志于学”朱子集注是“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胡氏曰:圣人之教亦多术,然其要使人不失其本心而已。欲得此心者,惟志乎圣人所示之学,循其序而进焉。愚谓圣人生知安行,固无积累之渐,然其心未尝自谓已至此也。是其日用之间,必有独觉其进而人不及知者。故因其近似以自名,欲学者以是为则而自勉......”基本上就是说要努力学习大人的学问,做人的道理,长学不殆,克勤砺志的意思,县学里考倒也挺合适,看王塾师所作的“破题一句为:圣人希天之学与时偕进也。承题为:夫学与天为一,学之至也,然而有渐也。故与时偕进,圣人且然,况学者乎!然后起讲为:人生之初,浑然天也,少长而趋于物欲则丧其天;故吾于成童之时,用志不分,以其全力而向于学,务求纯乎天德而后己........”。根本不差,中规中矩,不算惊世奇文也是中等偏上,也就是王塾师纯粹论八股水平来看中个举人真心不差,举人考试的第二场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的经史时务策,不知道王塾师的水准。但是,对有现代知识的主人公(附带兰姐儿人形图书馆)来说,真心不难。强烈要求作者将主人公科举至少到举人上。


    IP属地:辽宁3楼2013-05-07 13:42
    回复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还不信,我举蒲松龄为例来做说明:
      蒲松龄十九岁参加秀才考试,主考官是山东学政施闰章。他给山东秀才考试出的第一道考题叫《蚤起》。这个题目是从《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来的,要求考生得揣摩圣贤语气,代圣贤立言。既然题目叫《蚤起》,顾名思义,你就要阐述孟子在《蚤起》里面所讲的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蒲松龄用的是文言文,用白话文翻译过来就是下边的话:我曾经观察过那些追逐富贵的人,君子追求金榜题名,小人追求蝇头小利。至于那些本身并不富贵,但经常迫不及待地守在富贵人家门前的,也大有人在。而对功名不感兴趣的,只有那些深闺的女子,她们才可以悠然自在地睡个懒觉,不去追逐名利。一开始蒲松龄就离题了,像在写一篇描写人情世态的小品文,与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一点也不沾边。接下来,蒲松龄就更离谱了。干脆信马由缰,放纵虚构起来,他写齐人之妇如何夜里辗转反侧,琢磨着跟踪丈夫,其中有人物心理描写,也有人物独白和对话。在科举考场这么严肃的地方,写了一篇体裁不对、内容不对、主题不对的小说。要是放在现在,就有可能判零分。施闰章是个大诗人,是一个与蒲松龄同性情的“文人”。他非常欣赏蒲松龄的文章,说蒲的文章“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把人们那种追名逐利的丑态通过《蚤起》这两个字写绝了,写活了。接着又写了八个字的评语:“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施闰章大笔一挥,蒲松龄成为山东秀才第一名。他只看到蒲松龄“文笔”的流畅,而忽略的是“举国荐才”。今天看来蒲松龄遇上施闰章,既幸又不幸。幸,蒲松龄如果遇不上施闰章,恐秀才也当不上;不幸,施闰章如不录其第一,蒲松龄或能收起性情,改变自我,如愿以偿。施闰章录取蒲松龄本身就是一种误导和错判,因为蒲松龄并没有按照选拔官吏的那种严格要求来写答卷。蒲松龄以为再这样写就能够取得更高的功名了。但是蒲松龄没有想到,他从考秀才一开始就偏离了跑道。他考举人时的文章我们没有见过,可是他考秀才时的文章却多有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的文章内容与写法和科举考试对人才、对文章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是完全彻底地背道而驰。这篇文章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蒲松龄的““才”仅是文学方面的“奇才”,不是有雄韬伟略的治国之才。
      综上所述,蒲松龄秀才拿得容易,方应物更不是问题。蒲松龄举人差那么一点八股,但是对方应物来说不是问题,强烈要求方应物至少考到举人。


      IP属地:辽宁4楼2013-05-07 13:43
      回复


        IP属地:上海5楼2013-05-07 13:53
        回复
          玩去吧..这书名子叫大名官,官是什么?进士才能堂堂正正做官!!!


          IP属地:河南6楼2013-05-07 14:28
          回复
            玩去吧..这书名子叫大名官,官是什么?进士才能堂堂正正做官!!!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05-07 14:44
            回复
              玩去吧..这书名子叫大名官,官是什么?进士才能堂堂正正做官!!!


              8楼2013-05-07 22:27
              回复
                蒲松龄什么时候成了聊城人了?


                IP属地:山东9楼2013-05-07 22:57
                收起回复
                  大家不要这样啊,作者书里将科举写的太难。按照这趋势,很可能搞个秀才或监生就靠钻营混官场(上一本书不还是衙役出身)。但是,这本书来看,既然走科举,我就想证明,看目前的水平和条件,搞个举人很容易。顶多就像小升初考个省重点初中。强烈要求作者至少至少把方应物抬上举人,至于进士嘛,进士及第难度太大。二甲赐进士出身可以努力争取一把,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可以考虑嘛,咱这就是考据一下科举,希望作者能给主角一个更高的台阶,千万别在科举道路上止步太早。
                  最后吐槽一下:我写这么多,也算言之有物了,怎么不给我加精????


                  IP属地:辽宁11楼2013-05-08 11:53
                  收起回复
                    进士必须的。。。


                    IP属地:福建12楼2013-05-08 11:56
                    回复
                      搞个举人很容易。顶多就像小升初考个省重点初中...尼玛原来蒲松龄相当于小学毕业水平啊,,,


                      13楼2013-05-08 12:57
                      收起回复
                        加精是必须的


                        IP属地:广西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3-05-08 13:05
                        回复
                          范进中举是考到五六十岁还坚持考,王塾师也是童生,会不会这次也一起考,要是一起考,卷子雷同那可闹大发了,希望作者能提早填坑。


                          IP属地:辽宁15楼2013-05-08 13:06
                          回复
                            楼主,方应物是浙江人,哪里是山东人啊!南方考试那是超级死亡组!
                            洪武年间同卷考试时代,举人几乎全是南方人!这才导致南北分卷!可见南方科举之强大!
                            @随时随地无线


                            16楼2013-05-08 16:3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