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曦吧 关注:171贴子:4,580
  • 4回复贴,共1
第一章
A名词解释:
杂交:所谓杂交繁殖生物学上定义为:遗传性不同的生物体相互配而产生杂种的过程。
自交:自花受粉的过程称为自交。 
测交:是指把被测验的个体与纯合隐性亲本杂交。
F1:子一代的简称,子二代简称F2,以此类推。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如DD、dd。纯合子能够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不再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子:由不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如Dd。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的,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A与a;B与b等。
相同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的,控制相同性状的基因,如A与A;a与a等。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 在杂种F1代显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 ,在杂种F1代中没有显现出来的性状。)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表现型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

综合以上定义,我们可以举例如下叙述:
就杂合的开紫花豌豆而言,其表现型是开紫色花,基因型是Aa,此个体是杂合子。这里就花色这个一个性状而言有两个相对性状:开紫花和开白花,其中,紫花是显性性状,由基因A控制,白花是隐性性状,由基因a控制。A与a互为等位基因,A与A(或a与a)互为相同基因。


B内容提要:

分离定律
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但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成对的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配子中,独自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基因的分离定律。
孟德尔的实验过程:
先提出假说解释现象,接着用测交来证明假想,最后提出分离定律。在实验过程中,F1表显性形状,而F2作为杂种后代表现出不同的性状(显性和隐性),这种现象称为形状分离。参见课本P24-26



1楼2007-05-01 14:03回复
    孟德尔成功的因素
    研究主要是放在一对性状上而言,用基因型表示举例如下:
    杂合紫花自交(Aa×Aa)后代开紫花和白花的比例是3:1。分析过程,通过分离定律,等位基因分离,所以Aa个体可能产生两种配子:A或a,而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发育成新个体。基因型有AA,aa,2Aa.其中,AA,2Aa表显性,开紫花,aa表隐性开白花,故后代紫花:白花=3:1

    自由组合定律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进行自由组合。可以看出,自由组合定律实际是以分离定律为基础,而本质也体现在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上。孟德尔在研究过程中,仍然应用假说解释,测交验证,提出理论的方法。而在实验过程中,F2代出现了亲代与F1都没有的性状,这种现称为性状重组。
    例如在研究两对性状的时候,个体AaBb可能产生配子有四种,原因是等位基因分离(A和a分离,B和b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A,a和B,b之间自由组合),一共可以产生AB,Ab,aB,ab.四种配子。 

    伴性遗传
    决定性别的方式主要有两种:XY型(XX雌性,XY雄性),ZW型(ZZ雄性,ZW雌性)。其中XY型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性别决定方式。参见P35。
    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也有决定性状的基因,而这类性状的表现往往和性别联系在一起,这类的性状遗传就称为伴性遗传。
    以色盲为例,由于致病基因(b)在只在X染色体上,所以患色盲的女性可表示为XbXb,而患色盲的男性表示为XbY,表现正常的男性:XBY,表现正常的女性:XBXb或XBXB。

    C具体分析:
     本章内容,更多的要求理解理论,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灵活运用。
    1. 以配子为出发点分析. 
    属于最基本的一类方法,先列出可能配子,再推导出合子的基因型来解决问题。
    以学习与评价上P40第8题为例分析:
    ddEeFF:可产生配子:dEF,deF
    DdEeff:可产生配子:Def,dEf,DEF,def.
    雌雄配子结合,一共8种结合方式


    2楼2007-05-01 14:04
    回复
      Def DEF dEf def
      dEF DdEeFf DdEEFF ddEEFf ddEeFf
      deF DdeeFf DdEeFF ddEeFf ddeeFf
      故产生的结果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个体比例为5/8。
      2. 从单一性状入手分析
      同时考虑多个性状时往往会出现混乱,可以考虑完一对形状后再考虑下一对,是种经常用到的方法。

      ?×BbCc 后代个体表现型比例,直黑:卷黑:直白:卷白=3:3:1:1。
      求?基因型。我们可以只考虑其中一个性状:
      单考虑直毛卷毛形状,即由基因Bb控制,?×Bb,子代中,直:卷=1:1
      而?只可能有3种选择(BB,Bb,bb),可知?只可能是bb才能满足条件。
      同理再考虑黑色白色,?×Cc,子代表现型黑:白=3:1。可知?为Cc。
      综合起来,那么?的最后的基因型就是bbCc。
       此方法还可以应用到家族图谱的基因分析上,如课本P38第9题。
      3. 综合分析,利用概率解题
      以单个性状分析为基础,利用概率解决问题。

      问,AaBaCc×AaBaCc,后代中3个性状同时表显性的概率是多高。
       单考虑Aa时,Aa×Aa,其子代中(AA,2Aa,aa),表显性的概率是3/4。
       同理Bb×Bb,表显性概率3/4,Cc×Cc,表显性概率3/4。那么3个性状同时表显性的几率就是3/4×3/4×3/4,即是27/64。
       


      第二章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如精子或卵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合子(如受精卵),这个过程成为有性生殖。而合子(受精卵)发育成性成熟个体的过程称为个体发育。
      A减数分裂:
      名词解释:
      姐妹染色单体:同一个着丝粒上的两条染色单体。
      同源染色体:生物细胞核中,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其大小,形态,结构一般彼此相似;代谢,遗传功能相似。这样两条染色体称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联会:同源染色体配对的过程称为联会,减数分裂才进行联会。
      四分体:经过复制,联会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

      特点:
      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粒不断裂;第二次分裂是染色单体分离,着丝粒断裂。子细胞的染色体和DNA分子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过程:
      画图:参见P17 图2-2

      图表:DNA的变化表,染色体的变化表。


      3楼2007-05-01 14:05
      回复
        A B C D
        A 有丝分裂染色体的变化 B 有丝分裂DNA的变化
        C 减数分裂DNA的变化 D 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变化
        手势:以手指代表染色体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口诀:D复蛋合在间Ⅰ,前Ⅰ联会四分体,中Ⅰ两侧排整齐,后Ⅰ同源体分离,减Ⅱ分裂同有丝,只是没有同源体。

        思考:
        1 一个四分体 = 一对同源染色体 = 两条染色体 = 四条染色单体 = 四个DNA分子
        2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的对等片段交换
        3 区别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相同点:都是细胞分裂增殖的方式,都有一次复制的过程,过程中纺锤丝,染色体,核膜核仁等的变化都基本一致。
         不同点:1 分裂次数不同(有丝 细胞分裂一次,减数 细胞分裂两次)
         2 同源染色体行为变化不一致。(有丝 同源染色体不配对,且不分离,减数 同源染色体联会,并且在减Ⅰ分离)
         3 子细胞的数目,类型,染色体数目。(有丝 产生2个细胞,称体细胞,染色体和原来细胞一样。 减数 产生4个细胞,称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是原来细胞的1/2)
        4 判断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
         首先将图还原到细胞分裂中期,然后观察:
         奇数 减Ⅱ

        染色体数目 无同源染色体 减Ⅱ
         偶数
         有同源染色体 无联会 有丝
         有联会 减Ⅰ
        B有性生殖:

        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
        精原细胞 1个初级精母细胞(减Ⅰ前期) 2个次级精母细胞(减Ⅱ前期) 4个精细胞(减数分裂结束) 4个精子(细胞分化)

        卵原细胞 1个初级卵母细胞(减Ⅰ前期) 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第一极体(减Ⅱ前期) 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减数分裂结束)最后极体消失

        结论:一个精原细胞(2N)可能产生2N种精子,实际能产生2种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可能产生2N种卵细胞,实际能产生1种卵细胞。


        4楼2007-05-01 14:05
        回复
          ........


          IP属地:河北5楼2010-12-23 10:38
          回复